魏秋菊
摘要: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靈魂,與認知教育一同勾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融合,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就對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途徑作以分析探討。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目標;情境;評價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語文課堂實際上就是一個開展德育教育的理想場所。只有正確處理好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使德育教育與知識教學融為一體,才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礎上,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選用恰當的德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和“以德育德”的理想境界,進而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1根據教材內容,設立德育目標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具體到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因此,要想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教師首先應在深度鉆研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設立德育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理清上課的思路,在教學中有的放矢,進而才能收獲良好的德育效果。
《慈母情深》一文講述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通過對母親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段的品析,探究慈母之情“深”在何處,以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目標的指引下,我先是抓住“難”字,突出“深”字,引導學生在個性化閱讀與交流中深切感悟了“慈母情深”,即通過文中對母親勞動環境差的描寫,引導學生體會了作者家境的貧寒,買書這個愿望實現的“難”;通過對“直”“轉”“望”這三個動作的品析,引導學生體會了母親掙錢的“難”等等,進而反襯母親的慷慨、豁達,即情的“深”。如此,通過設立德育目標,不僅理清了課堂教學的思路,而且還使學生多角度挖掘了德育內容,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
2注重情境創設,強化德育效果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日益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其在深化學生理解感知、優化語文教學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善于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在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文本具體內容的基礎上創設良好的德育情境,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視聽體驗和情感體驗,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德育教育效果的目的。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為優化語文教學效果,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我運用多媒體出示了太空中看到的地球、鳥在天上飛、魚在水中游、花在花叢中綻放、樹抽出新的枝條等畫面,以使學生體會地球的美麗與可愛。之后,我結合文中相關語句提問道:“你對‘慷慨是如何理解的?地球是怎樣慷慨地給人類提供自然資源的呢?”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地下煤礦、地下金屬、森林、瀑布、生物、大氣等資源的畫面。此后,我還讓學生觀看了人類隨意破壞自然資源、濫用化學品后面臨威脅、地球資源枯竭等畫面,以加深學生對地球容易破碎原因的了解,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增強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創新評價方式,規范道德行為
傳統的評價方式由于目標單一、流于形式,在極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已經成為束縛時代教育發展必須與時俱進的瓶頸。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教師就應特別注重評價方式的創新,在充分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德育融入評價之中,從而有效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切實發揮評價的德育功能。
為了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關注,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或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我會對其加以及時糾正,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進而充分發揮評價的德育作用和功能,達到規范學生道德行為的目的。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我從不將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道德水平納人了評價體系之中,以促進學生德智的均衡發展。如此,通過將德育融入評價之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情感,而且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融合,既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做到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本著“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識教學之中,從而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學梅.將德育滲透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方法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109.
【2】杜方方.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