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輝
摘要:近年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得到了家長以及教師的普遍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記憶效率,提高學生的理解層次和理解水平,這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路徑,才能真正做到讓每個小學生都熱愛古詩詞,以及熱愛古詩詞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圖畫式教學;有效策略
所謂圖畫式教學方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導入相應的圖片,或者帶領學生共同作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在古詩教學時這種方法的運用是極其普遍的。學生的字詞積累量以及閱讀量都亟待提高,學生在面對理解難度較高同時內容較為深刻的古詩難免會產生畏懼、畏難心理。這就需要教師緊密依托現有的技術手段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尋找古詩詞記憶以及理解的方式,從而熟練的掌握古詩,在領略古詩之美時可以有更多的感受川。
1合理的運用多媒體開展圖畫式教學活動
精美的圖片、引人人勝的PPT都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于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更多的興趣,對于一些古詩可以進行更加科學的背誦和記憶,從而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的水平。合理的運用多媒體、計算機以及其他輔助教學設備開展備課活動以及授課活動就成為了教師的當務之急。首先需要運用計算機在教學網站或者互聯網上尋找更多與古詩詞有關的圖片以及簡單的繪畫場景,將其進行整合,選擇和古詩內容切合的圖畫,從而帶到課堂上來。
例如,教師在對于四年級上冊古詩《題西林壁》進行授課活動時就采取了圖畫式教學方法。語文教師首先向同學們講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字面含義,然后向同學們展示了一組精美的山峰圖畫。讓同學們認識到群峰的排列方式以及背后所蘊含的哲學知識和意境之美。然后將相應的授課內容按照PPT的格式打開,將五岳山川、群峰波瀾的場景展現給同學們。學生在領略景色之美時對于蘇軾的人物心境也有了更多的直觀感受,這對于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對于多媒體以及計算機等輔助教學工具的使用要科學有效,不能過度的運用多媒體,這會占據較多的時間,同時大量的電子資料也會讓同學們應接不暇,反而降低了圖畫式教學法的運用效率。運用輔助教學設備的初衷之一是降低教學的難度,提高師生間交流互動的頻率,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和教師進行積極的溝通,因此,對于多媒體的使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開展賞析教學以促進圖畫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幅圖片的感受不同,對于同一首古詩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在進行圖畫式教學時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直觀感受。開展賞析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口。教師適當的增加一些學生表達以及學習成果展示的環節,可以收到更多的成效,使得古詩教學活動更加的完備,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很多語文教師老師對于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芙蓉樓送辛漸》進行了賞析活動。同時運用了圖畫式教學法,引入了沙畫這一形式。首先運用投影儀展示了一幅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圖。同時帶領同學們朗讀古詩,了解相關的內容和背景,對于王昌齡和友人辛漸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然后開展賞析式的教學活動。將沙畫的動畫形式進行循環播發,讓同學們對于古詩的內容進行賞析和展示。有的學生認為“寒雨連江”用的維妙維肖,有的學生認為“冰心”二字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雙方的溝通互動的頻率在不斷的提高。
結合了圖畫、動畫、沙畫,以及學生的語言描述的古詩鑒賞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成果,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古詩鑒賞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培養。對于圖畫式教學法的運用也更加的深刻,教師在此過程中做到了調動學生的情緒,并且.做到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得古詩教學真正的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從而提高了整體的教學效率。
3開展教學評價鞏固圖畫式教學法的教學成果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進行古詩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引領著四年級的同學們對于古詩詞的內容進行賞析,對于學習成果進行鞏固。因此,對圖畫式教學法的形式和內涵開展積極的評價就成為了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師在運用多媒體以及其他輔助教學設備開展圖畫式教學活動時會取得諸多教研成果,朗讀活動以及古詩賞析活動都會提高學生的理解層次以及理解。在課堂的最后環節由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可以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鞏固現有的教學成果,讓圖畫式教學法真正的深入課堂的每個角落。
4結語
總而言之,針對小學語文古詩的圖畫式教學方法已經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普遍關注和深人研究。教師們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對于現有的問題做到了積極應對和解決。教師在運用圖畫式教學法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生的核心需求,引領學生進行積極的古詩賞析,讓更多的學生受到古詩詞的感染,進而積極投入,提高了自身的學習效率。相信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學語文古詩圖畫式教學方法的普及會更加的科學有效,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劉彩鳳.小學語文課堂繪本導讀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3(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