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要:在小學語文學科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加強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大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德美、思維方式等得到提高,因此,文章重點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以使小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不重視閱讀能力培養的現象,它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1)語文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將教學側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朗讀、背誦和抄寫上,而未將閱讀能力的培養考慮在重點教學中,從而導致小學生對閱讀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2)閱讀面有較大局限性,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教師不應將閱讀重點放在教科書中,而是通過合理的方式,使學生汲取到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僅圍繞教科書進行閱讀教學,限制了小學生汲取知識的范圍,無法使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和積極性。
2 小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2.1 巧妙對教學問題進行設置,引導學生答疑解惑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閱讀過程中一些學生經常會遇到各類疑問。其中,一些問題涉及教科書的內容,一些問題涉及本文主要思想。因此,為了在語文教育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教師應對語文教科書中的閱讀問題進行統一整理,并通過對小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找到教學內容的相同之處,然后組織學生統一分析相關問題。
例如,教師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堂課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向學生拋出以下問題,你如何看待小興安嶺?、本章節內容主要對小興安嶺那些季節的景觀進行了介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通過這種提問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認識到本文與其他文章的不同之處,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2.2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現階段,由于小學語文教育相關的教材和閱讀材料內容有較大局限性,難以使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得到擴大,無法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為了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語文教師應首先全面對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思維特點進行分析,然后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精簡教學內容的主題和中心思想,最后通過對互聯網進行充分利用,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將其完美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語文知識,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難忘的潑水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提前對關于傣族潑水節的傳說、西雙版納的照片進行收集,讓小學生進行獨立閱讀和學習;其次,請學生談談自己對此章節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在討論之后,學生們根據教科書內容展開一系列思考:如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如何對潑水節進行慶祝?為什么難忘潑水節?;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獨立完成文章閱讀,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閱讀問題的答案,以使小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得到充實和擴展,提高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
2.3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較差。當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則無法在課堂上使小學生汲取大量豐富的知識。因此,教師可借助于多媒體設備,根據語文教學的主題,開展具備較強趣味性、娛樂性、生動性、互交性的情景教學,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的理解學習課文,大大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課文的教學中,教學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多媒體視頻、圖片向學生展示“五壯士縱身跳崖”的情景,以使小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跳崖的情景,感受那一片愛國之心,觸動小學生的心靈,激發其愛國之心。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是文章的主題,也是中心思想,但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卻是教學難點,學生無法感受到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而通過多媒體情景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獨立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閱讀能力。
2.4 開展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
因許多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水平有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對其進行分組合作教學,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按照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對小組人數劃分,并根據教學目標精心對小組閱讀任務進行設計,從而使每組學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并將閱讀任務作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并不斷對現有閱讀培養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改進,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夏才平,提高小學生漢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分析[J],速讀,2018 (12): 103.
[2]尹慧萍,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能力[J],寫作成功之路(中),2018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