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鑒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與藝術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的過程,并且深刻感悟人生和社會,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美術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藝術學科的魅力,提高課堂效益,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方法
課前充分有效地備課是鑒賞教學的重要前提
鑒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與藝術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的過程,并且深刻感悟人生和社會,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美術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藝術學科的魅力,提高課堂效益,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胸中有竹,方能畫竹”。這些都闡述了無論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教學亦然。充分的課前準備是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前提基礎,新課程積極倡導“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對教材進行第二次“加工”。一方面要明確教學的目標,認真鉆研教材,理清教學思路,才能讓課堂教學內容貫通而不孤立。另一方面要精心考慮教法,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方法不妥,則事倍功半。教法的選擇要從每節課的教學目的、內容和學情分析出發,要符合高中生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要注意直觀形象,便于激發學生興趣。然而我們在備課時,只習慣于備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正確的選擇教法對上好一節課也很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教學質量,還能避免因教法單一造成學生厭學的后果。比如我們通過尋找與美術作品有關聯的食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多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例: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教學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區領略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時期山水畫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對于自我意識和現代意識強烈的學生來說,它們之間出現了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為此,可以在教學設計時即從體會古詩的意境入手區體會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因為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與古詩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即"詩中有畫,話中有詩"。通過詩與畫之間的對比與聯系,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能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顯而易見,只有認真備課后去上課,教師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人勝;才能使教與學有機結合,才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學習方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真正培養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創造的目的。總之,有效備課是上好課的重要環節。
2優化教學過程是鑒賞教學的關鍵
在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創造才能、主導作用,能使學生的審美得到發揮和成長。
2.1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美術鑒賞
“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可見,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使學生在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推動下來思考、感受和體驗。所以說,創設動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情境的創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欣賞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顯著地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如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不僅能活躍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賞荷蘭冷抽象代表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和俄羅斯熱抽象代表畫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即興之31》時,邊讓學生聆聽不同曲調的音樂,一邊讓學生去找尋畫與音樂之間的聯系,并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同學們面對畫面,很容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復雜的直線和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爵土樂所特有的節奏感以及即興創作中畫面所呈現出的流動的色彩與有變化的線條。康定斯基說聽到了音樂便看到色彩,他寫道:“色彩就是鍵盤,眼睛就是弦,靈魂便是擁有眾多琴弦的鋼琴;所謂藝術家就是它的演奏者,觸碰著琴鍵,令靈魂在冥冥之中產生震動。”這樣結合音樂欣賞繪畫作品,抽象的繪畫語言變成了詮釋音樂的形象的視覺符號了。同時也會激起學生的審美激情,有利于他們積累審美經驗。我們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注重對優秀作品的賞析,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畫作的內涵。
2.2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鑒賞課中探究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每一位教師進行教學時必備的基本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的、有價值、有創造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幫助我們探索并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在欣賞《斷臂的維納斯》這個作品時,首先肯定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然后提問如果復原她的手臂是否就定不美呢?請學生根據她的形體展開想象,為她訂制一雙他認為最恰當的手臂。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而且能讓學生概括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
2.3發揮學生主動性將欣賞課的講臺更多地讓給學生
鑒于學生在課前已經對所要欣賞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自學,那么每一個學生對將要學習的部分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事實也證明了,有的學生比老師想的還要有深度,比老師考慮的角度還要多)。如果此時教師在課上仍采取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則勢必會使每一個學生對自已了解的內容缺乏新鮮感,從而削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把講臺充分地讓給學生,讓學生分別對自己已經自學的內容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和講解。這種講課式的發言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講解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分析能以及應急能力等。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因努力而獲得的成功感,而且極大地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不僅如此,由于學生的自學內容各不相同,學生上講臺不僅可以展示自身的個性、才能、興趣點所在,同時也在相互的學習和交流中,彼此促進,共同提高,并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是一次關于達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的分析,一名學生提出了讓大家非常眶夷所思的看法,在課堂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形成了兩組同學持不同的觀.點來辯論的局面,同學們各抒已見,都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當時熱烈的課堂氣氛,就充分地證明了這種教學方法改革的正確。學生每次對作品講解后,可以指定一名同學來對這次講解進行分析和評議,找出每個同學的長處和不足,讓同學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和總結的能力,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經過努力,美術欣賞教學的效果有了顯著提高。
而教師此時也由過去的灌輸者自然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教學內容的點播者。豐富的教學方法也讓我對學生們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們大多數是對課程很感興趣的,但關鍵是要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還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發揮自主學習優勢。
3多元素的媒體課件,提高美術鑒賞的感知性
美術作品鑒賞教學的特點,要求以圖片資料、影音資料為主,教師應善于學習并應用這些先進的教學手段來改進自己固有的教學模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沖來,并利用這些資源開展自主式的探究學習。我基本以利用多媒體系統進行美術欣賞教學為主,在課件的制作上地力爭給學生創設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轉變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教師前期可以制作多元素的多媒體課件,準備幾個不同時期的山水名家生平故事。在鑒賞的過程中,古色古香的中國畫,伴著優雅古樸的古琴曲,使學生一下子就身臨其境,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接著,用PPT展示古代畫作,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美術內涵、結構布局、用筆技法等的了解,同時比較不同時期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演變,通過這些進一步探討作者在作品中所營造的意境與傳達出的心境。例如,在鑒賞《清明上河圖》時,教師首先略述該畫的價值和影響,并運用多媒體按次序播放全圖,再分段具體進行重點觀看與分析,同時可以配上人來人往的叫賣聲作為背景音樂,烘托出畫中熱鬧的氣氛。接著詢問學生有沒有參觀過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或者在世博會中國館中看到清明上河圖,再觀看清明上河圖動態電子版,可以請這些學生協助講解,從而使學生對宋代繁華的都城、作者高超的技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現圖中景色的藝術性。在美術課堂教學、特別是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循序漸進的問題串、問題鏈,引導學生分層次展開思維過程,鼓勵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批判性、反省性地思考。
4有效課堂評價和教學反思意識,增強鑒賞的可持續目標
有效評價是有效教學策略的一種形式,在促進學生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教學評價是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后。評價方式應是互動的、多元化的,包括教師評學生、學生評教師、學生自評、學生與學生互評等。只有采用了多種評價形式,允許學生參與并發表意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實現美術教學的有效教學。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提出: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深刻揭示了現代教學觀已經由強調結果轉向強調過程,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和表現作品的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藝術熱情,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才能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構建有效的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N】.中國教師報,2006-6-13(5)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20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