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雁



摘要:文章研究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選取了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因變量,將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R&D經費支出、教育經費等四個潛在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在收集數據之后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分別建立因變量和四個自變量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通過對模型結果的分析得到四個潛在影響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最后,根據實證分析提出關于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建議。
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Pearson相關性;回歸模型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1978年至2011年間34年的GDP增長率各年平均值高達10%,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8.7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741140.4億元,后者是前者的200倍之多。在此過程中,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的GDP,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此外,根據2018年1月18日官方公布的數據,中國在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2萬億元,增長率為6.9%,超過了官方設定為6.5%的增長目標。中國經濟的發展引起全球各國的關注,許多經濟學者預計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在10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盡管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較好,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其中,經濟增速降低是政府、學者們最關注的問題。在2012年之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速可達到10%,但在2012年之后,該增速持續下降,2012~2016年各年的增速分別為7.9%、7.8%、7.3%、6.9%、6.7%,經濟增速從高速轉變為中高速。
本文通過分析近十多年來有關數據,總結得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意義。
二、變量選取
(一)變量選取
1. 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即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它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當國家經濟發展快速的時候GDP增速較大,反之,當國家經濟發展一般的時候則GDP增速較小。GDP的增速在正常情況下為正數,在經濟危機等特殊情況下,GDP增速可能為零或負數,表示國家經濟發展整體呈倒退狀態。良好的GDP增長趨勢是國家經濟良好運行的必要條件,因此政府對該指標及其重視。
2. 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
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指在一個國家中,其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于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該指標除了統計居民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居民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根據多數專家或學者的預計,2018年我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估計達到47.2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1%,較2017年增加0.14個百分點。
3. 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通過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的資產,不包括自然資產、耐用消費品、小型工器具。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住宅、其他建筑和構筑物、機器和設備、培育性生物資源、知識產權產品(研發支出、礦藏的勘探、計算機軟件)的價值獲得減處置。
政府投資在過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家馬車”之一,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重要地位。2016年中國GDP為746315億元人民幣,而其中資本形成總額超過30億人民幣。
4. R&D經費支出
R&D指的是研究與試驗發展,具體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國際上通常采用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D經費支出包括R&D項目(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于R&D活動的管理費、服務費、與R&D有關的基本建設支出以及外協加工費等。
理論上,一個國家越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投入的研發費用越多,科學技術越具有競爭力,這不僅能提升生產力,還能提高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附加值,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5. 教育經費
教育經費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的教育經費、社會捐贈的經費以及其它來源的經費。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全國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合計36129.1927億元人民幣,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合計29221.4511億元人民幣,占了80.88%。
理論上, 一個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越充足,則國家勞動力綜合素質越高,勞動生產力將隨之提升,國民就業情況也隨之改善。此外,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能為國家經濟發展在多個方面創造更大的價值。
(二)數據收集
本文將通過時間序列數據,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潛在的影響因素逐個建立一元回歸模型。因此,本文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分別收集國內生產總值、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R&D經費支出、教育經費在1994年至2016年的數據。具體數據整理為表1。
三、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在通過計量經濟學建立一元回歸模型之前,本文先通過SPSS軟件,分別計算國內生產總值與各個潛在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以此預先判斷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若相關性低可不再對該影響因素建立一元回歸模型。反之,若相關性高則進一步建立一元回歸模型。
判別兩個隨機變量之間相關性有多種指標,其中Pearson相關性使用最普遍。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Cov(X,Y)是變量X與Y的協方差,Var(X)是變量X的方差,是變量Y的方差。
具體的,Pearson相關系數的絕對值介于0.8和1之間,說明相關性極強;介于0.6和0.8之間,說明關系較強;介于0.4和0.6之間,說明關系中等;介于0.2和0.4之間,說明關系較弱;介于0和0.2之間,說明關系極弱或無相關關系。
通過計算,各個潛在的影響因素與國內生產總值的Pearson相關性如表2。其中,X1代表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X2代表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X3代表R&D經費支出,X4代表教育經費。
由結果可知,本文所選取的四個潛在的變量都與國內生產總值具有很高的相關系數,它們的Pearson相關系數都超過了0.9。因此,對這四個潛在的影響因素,本文都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分別與國內生產總值建立一元回歸模型。
(二)回歸分析
本文選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為被因變量(即被解釋變量),記為Y;分別取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億元)、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億元)、R&D經費支出(億元)、教育經費(億元)為自變量(即解釋變量),分別記為X1、X2、X3、X4。模型設定如下:
Y=β0+β1Xi(i=1,2,3,4)
運用運行Eviews軟件對以上收集到的數據分別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建立,該過程中對參數的估計使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計。
1. 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
通過在Eviews中輸入1994年至2016年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與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億元)的數據,運算得到兩者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為:
Y=-15134.68+2.715588X1
從運算結果看,X1的t檢驗P值為0,在α=0.01的情況下,P值小于α,拒絕參數為0的原假設,說明X1對Y的影響顯著。此外,模型的可決系數R2即擬合程度為0.995081,數值非常高,說明模型擬合程度很好。
從擬合的模型結果看,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每增加1單位,預計使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715588單位。
2. 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通過在Eviews中輸入1994年至2016年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與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億元)的數據,運算得到兩者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為:
Y=23197.09+2.16407X2
從運算結果看,X2的t檢驗P值為0,在α=0.01的情況下,P值小于α,拒絕參數為0的原假設,說明X2對Y的影響顯著。此外,模型的可決系數R2即擬合程度為0.997120,數值非常高,說明模型擬合程度很好。
從擬合的模型結果看,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每增加1單位,預計使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16407單位。
3. R&D經費支出
通過在Eviews中輸入1995年至2016年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與R&D經費支出(億元)的數據,運算得到兩者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為:
Y=72088.93+44.57058X3
從運算結果看,X3的t檢驗P值為0,在α=0.01的情況下,P值小于α,拒絕參數為0的原假設,說明X3對Y的影響顯著。此外,模型的可決系數R2即擬合程度為0.992705,數值非常高,說明模型擬合程度很好。
從擬合的模型結果看,R&D經費支出每增加1單位,預計使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44.57058單位。
4. 教育經費
通過在Eviews中輸入2000年至2015年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與教育經費(億元)的數據,運算得到兩者之間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為:
Y=33481.43+18.45622X4
從運算結果看,X4的t檢驗P值為0,在α=0.01的情況下,P值小于α,拒絕參數為0的原假設,說明X4對Y的影響顯著。此外,模型的可決系數R2即擬合程度為0.996389,數值非常高,說明模型擬合程度很好。
從擬合的模型結果看,教育經費每增加1單位,預計使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8.45622單位。
綜合以上幾個模型,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R&D經費支出、教育經費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都十分顯著。其中,R&D經費的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最為突出,該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程度是全國居民消費總支出或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程度的20多倍。另外,教育經費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也十分突出,由此可以看出科研、教育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性。
四、相關建議
結合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本文得出以下兩大方面的建議: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轉變居民消費觀念,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居民消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很大的比例,2016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40.0176億人民幣,較2015年增長了10.46%,并且通過以上回歸分析,可知消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要拉動消費支出,一方面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要改變居民的消費觀念。
首先,由于我國的居民的主要收入來自薪資報酬,因此政府一方面應該提高對教育的投入、加強企業在職培訓和鼓勵勞動者自身學習,以促進勞動者素質水平的整體提升,最終提高勞動者每單位時間付出的報酬;另一方面應健全居民工資保障機制,并實施積極有效的就業政策。其次,當前國家貧富差距問題嚴重,即絕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然而,根據統計調查,國家的消費總支出的絕大部分是由中等及以下收入的居民實現的,因此國家要做好財富的分配,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中等及以下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其次,相比于西方國家,中國人存款金額在收入中的占比較高,也就是中國人更傾向于更多地存款,與西方國家居民傾向于消費這一現實情況有很大差別。中國居民之所以更熱衷于存款,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宣傳“勤儉持家”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大多數居民“有錢不敢花”,留著儲蓄以備出現意外時對資金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應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為居民的失業、生病、養老等各種需要大量資金的事項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居民更安心地將儲蓄用于消費,通過消費的提升,極大地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
(二)重視科研,重視教育,為經濟增長打好基礎
教育、科技、經濟這三大領域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核心和動力。其中,經濟的提升能直接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要發展經濟,良好的整體教育水平和具有競爭力的科學技術是重要基礎。教育與科技都是第一生產力。早在1995年,國家就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明確發展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出要把科學和技術擺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國家應繼續大力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研發工作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相關待遇,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項激勵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推動西部教育的發展,讓九年義務教務在貧困地區真正地落實。
五、總結
在中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降為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本文收集了國內生產總值、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R&D經費支出、教育經費等五個變量自1994年至2016年各年的數據,先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國內生產總值與四個潛在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都較高,因此本文進一步采取回歸分析。在建立回歸模型后,分析模型結果,從而得出各個影響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程度。基于此,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科研與教育的發展兩大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王波,白杰,高來斌,張紅芹.偏最小二乘回歸在吉林省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3(01).
[2]何姚.淺析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財政金融,2016(07).
[3]梁新霞.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因素的實證研究分析[J].財會金融,2014(08).
[4]李姚礦,姚傳柱,楊善林.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16(09).
[5]史心怡.中國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12).
[6]袁琛欽,李爵,劉文龍.中國經濟增長與人均消費、人均投資以及服務業產值關系的實證分析:1985~2008[J].中國市場,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