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家章 陳實 劉劍冰 胡賽鳳
【摘 要】本科專業的工程教育論證和專業綜合評價,都要求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本文結合學校開展工作的實際,從專業定位與質量標準建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教學質量分析與改進機制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構建了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論證教學質量改進機制的基本框架與思路,提出了以專業為單元、以學期或學年為時間段的本科教學質量分析與改進的循環機制方案。
【關鍵詞】專業論證;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質量分析;改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11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51
0 前言
隨著高校 “雙一流”建設的推進,以及高校內涵發展的要求和需要,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已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前,工程教育專業論證在全國高校普及開展,在工程教育專業論證體系中,構建本科專業的教學質量改進機制顯得非常重要和關鍵。但我國高校開展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時間只有十多年,教學質量管理的理念還不夠清晰,質量管理技術還不夠成熟,質量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轉的效度有待加強。且各本科專業與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教學質量改進機制建設具有個性化特性,為此,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論證教學質量改進機制的構建、分析和研究,結合學校具體實踐,構建一個基本構架和思路。
1 本科專業定位與課程設置
本科專業定位的思路和概念是一個本科專業的重要標志,也是與全國其他高校特色區別的展現。服務于地方經濟和行業是專業定位的核心內容,并配套輻射國家發展地區的人才需求的延伸。在具有當代社會需求特性的指導下,賦予和明確專業定位內涵要素支撐,在專業理論知識、專業能力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創新創業能力和學生成長與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優化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合格質量標準。
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矩陣表內容是總綱,根據OBE理念,相關畢業要求的控制點必須在各專業所開設課程、教學環節、素質拓展和社會活動等教學活動中得到落實和支撐。因此,在設置各門課程、教學環節、社會活動和素質拓展的教學方案時,必須對要承擔的培養責任和質量標準進行詳細的劃分和具體的確定。這是一項要有邏輯技術、很有深度、也要很細致的工作,信息量也很多。
2 質量標準建設
2.1 編制課程教學矩陣表
衡量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也是課程教學執行的“法定”依據。任何一門課程,其知識、能力、素養的內容與畢業要求直接對應以及支撐強度(分為強、中、弱三層)關系在課程照矩陣表中必須清晰、詳細和明確;實現對應支撐任務需要滿足的條件(如師資水平與能力、教學設備、教學措施、教學資料和管理制度等)需要保證。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必備要求。任課教師對自己承擔的課程教學要求必須熟知于胸、領會深刻、把握準確。
2.2 加強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課程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包含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與實訓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課程等。
開展溝通、交流、商議,理清和優化縱向、橫向各門課程之間教學內容。完善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制,細化內容,規范格式,并組織同行、行業和校外等專家加開展討論與審核,保證質量。創新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規范課程考核要求,強化課程考核標準。擇優選擇合適培養目標的教材,推薦拓寬視野、適度增負、滿足課程學習要求的參考資料。
2.3 加強課程教學條件建設
完善課程教學資料的建設,包含圖書、電子圖書、教學案例、工程圖書、指導書、任務書、參考資料等。完善課程課堂教學必備條件的建設與構建,推進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加強教材建設與優化教材的選用,落實編寫講義、講稿和教案的教學準備,編制課程思政方案,完善教學設備、教學場所、教學基地的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加強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等制度建設,提高教學管理制度化、常態化。加強凝聚力工程建設,注重師德師風教育質量的提升,形成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
2.4 加強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建設
根據課程教學特點和實際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掌握課程特性,制定各環節質量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組織、條件和手段,制定統一實施方案。制定課程考核有效方案,量化評分細則。
3 質量監控機制
3.1 組建教學質量監控隊伍
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威望高、辦事公正的在職或退休的老教師進入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承擔開展日常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工作。組織開展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隊伍的學習、交流與培訓,提高專業化技術水平。
3.2 制定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制度
制定完備的符合學校實際和文化的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制度,劃分各個層面職責范圍,優化不同類別、各個環節教學質量評價個性化指標體系,確保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專業化和科學性的認可度。
3.3 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
(1)審核任課教師的資格,嚴把教師的學歷、能力、水平和質量關。(2)組織各類人員與組織開展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加強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檢測教師的教學組織、教學技能與水平、教學準備與教學態度、教學效果等。(3)檢查是否構建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等多渠道教學方式,檢測與評價“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形式的運用適合度。(4)定期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開展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評議活動。(5)組織開展學生調查問卷活動,組織學生教學信息員定期反饋教學信息活動。
3.4 開展教學質量結果的檢測與評價
以一個本科專業為單元,按照每學期或學年為時間段,全面開展教學質量結果的檢測與評價,包括課程考核試卷、實驗報告、作業與小論文、實習與實訓報告、社會實踐報告、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論文)成果等。開展培養結果數據統計,撰寫具有深度的檢查總結報告。對照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矩陣表規定內容,檢測和評價學生對知識、能力、素養方面培養后的達成度。按照支撐強度的高、中、低三個等級,其對應達成度進行質量適度控制。
3.5 開展課程教學培養結果的數據分析
以所有課程培養質量結果、數據為基礎,按照學期為單元,對各本科專業培養結果質量進行大數據分析,檢測專業培養質量總體達成度,準確查找出未達成的因素、原因和問題。認定結論應客觀、實事求是,具體明確,追尋產生問題的根源。運用定量與定性技術處理,根據數據呈現的規律,歸納出科學的結論,為學校教學改革、頂層設計和教學質量改進提供決策依據。
4 質量改進
4.1 建立激勵和處罰機制
以全面監控信息為前提,以科學評價為基礎,以事實數據為依據,針對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結果,實施獎優罰劣,“優質優酬”,激發教師為立德樹人、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營造與建立良性循環的氛圍和文化。
4.2 建立整改機制,措施得力
強化責任落實和責任追究制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定任務和對象,分工明確與時間控制,確保問題得到徹底、有效地改進。
如屬于教學條件不滿足的問題,必須加強投入和建設;如屬于師資隊伍問題,則應積極開展培養與引進、培訓與指導、教育與管理、研討與學習,促進教師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如屬于學生學風問題,則應在立德樹人教育、培養學習興趣、努力營造良好的班風與學風、豐富學習渠道、構建學生學習導師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加強力度,促進學生學風不斷改變。
4.3 積極開展教學創新與改革
為了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與提高,以教學改革與創新為抓手,每一個專業都應有一定數量的關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課題、論文及教學成果獎,實現專業建設質量不斷提高。
5 結論
本科專業工程教育論證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的實現,應以質量標準建設為基礎,以教學條件與教學建設及管理制度為保障,有專門隊伍制度化地開展教學質量有效監控與評價,全面統計、分析數據和事件,查找出具體問題,分析客觀與主觀的具體原因,以獎優罰劣機制為抓手,促使教學質量問題的改進得到逐步實現,機制運轉持續有效循環。
【參考文獻】
[1]吳秋鳳,鄒秀楠,劉艷.審核評估視角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實證研究(上冊)[C].2016.
[2]朱惠延,詹晶.開展多主體校內專業認證,持續改進內部質量監控體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
[3]牛金星,魏巍,張濤.專業認證對教學質量監控的要求與實施效果[J].河南教育(高教),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