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淑婷
摘要:吳冠中先生與趙無極先生都曾留學法國,在風景油畫創作上都選擇把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抽象畫法相融合,雖然在創作理念和創作風格上有所不同,但在借鑒傳統山水畫意象方面卻有著共同的追求,本文將兩者的風景油畫題材進行比較,從而更能直觀地讓我們看到他們作品的異同點所在。
關鍵詞:油畫;意境之美;藝術特色
一、吳冠中的風景油畫——用色彩營造意境
吳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1946年公費留學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回到中國并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從50年代起,吳冠中先生開始投身于風景油畫的創作中,并且對油畫進行了民族化的艱辛探索,他力求將西方油畫描繪自然的景觀更加生動,色彩表現更加細膩,當然這一特點在他后來的風景油畫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熊秉明先生將其油畫風景畫大致分為了兩類:一類是郊區的水田;一類是翻山越嶺的祖國大地上尋奇覽勝的寫生作品。面對著如詩如畫的古鎮小城,江南小橋流水的柔媚婀娜與三峽的崇山峻嶺,他開始意識到中國傳統繪畫中注重刻畫意境的表現力,再加上出生在江南水鄉的緣故,使得他不自覺地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油畫相融合,促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獨具特色的風景油畫。
在欣賞吳冠中先生的油畫風景時,給我們直觀的視覺感受是他善于運用中國水墨畫的黑白,而且在整幅畫面上構圖疏密得當,錯落有致,空間感也有獨特的審美視角。點、線、面的融合構成了一幅幅溫婉秀美、清新靈動的江南小景,墨彩和油彩的相互兼容,線條的流暢變化,加之用筆簡練生動、用色大膽飽滿,使得整幅畫面給人一種寧靜而自然的感覺。
吳冠中先生曾提到,“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 整幅畫面著力于平面的分割,幾何形的組合,橫向的長線及白塊與縱向的短黑塊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品《雙燕》雖是幾何形的組合,但是卻明確地表達了東方的情思,即使雙燕飛去但鄉情依在。畫面中有不少留白的地方,黑白灰是作品的主色調,雙燕飛來為畫面增添了許多的生氣,呈現出了淡雅有幽靜的意境。
二、趙無極的風景油畫——動感的畫面,上水般的意境
趙無極先生作為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法籍華裔抽象藝術家,在世界畫壇上享譽皆知,在國立藝專學習繪畫時受到了林風眠的指教,不僅表現在繪畫技法上,在追求藝術自由境界、敢于創新的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啟發。從他早期的繪畫作品中便可以看出,不受學院派寫實技巧的束縛,畫面盡顯個人自由的思想表達。雖在一定時期多受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影響,但是在藝術創作上,他將兩者相結合,以油畫作為表達情感的方式,以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潮和哲學思想作為支撐,發展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貌,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筆觸自由、大塊的色彩隨靈感而動,畫面當中所表現的寧靜、虛空與和諧的氣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律動、生命的世界。
趙無極先生對中國水墨畫和中國書法都做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專研潑墨技法,在他的畫面中有著濃重的潑墨感覺,他曾提到“潑灑的繪畫是中國的發明,我眼見著空間誕生隨著我的幻想形成或解散,留下無限輕松的視覺感受,筆畫和顏色的輕松感在揮灑點撥之中,讓我覺得生活輕松,而這些動作所帶給我的快樂比記憶留下的印記更為重要。” 由此可見,趙無極先生的抽象繪畫還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當中的潑墨技法。除此之外,趙無極先生具有很好的書法修養,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強的書法意味,給人以自由、灑脫的感受。趙無極先生在繪畫中注重筆法的運用,輕松靈動的筆法是提升畫面空靈氣質的重要手段。大筆觸的豪放、小筆觸的靈動,不管是哪種手法運用在畫面中,都體現虛實相互襯托的猶如山水般的意境之美。
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繪畫風格,我們可以看出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將中國本土文化運用到了自己的畫面當中去,力求表現自己想要追求的藝術境界,然而由于兩者所處文化環境以及自身的發展的影響,卻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繪畫風貌,其中趙無極先生的畫作更加傾向了抽象性繪畫,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則更多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藝術的影響,可見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對藝術家們的影響力之深。
參考文獻:
[1]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6:37.
[2]趙無極.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19:79.
作者簡介:司淑婷,山西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