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大千的藝術成就極大,其藝術創作作品數量極多,內容豐富,涉及人物、山水、花鳥,尤以“潑墨潑彩”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每一個作者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都有其身后的含義與意蘊,張大千形成的藝術風格則與其自身文化修養、深厚的摹古經歷、融合中西方的創作思想不可分割。
關鍵詞: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背景
一、張大千藝術創作的背景
倘若觀者想要深入了解甚至讀懂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必然要真正認識藝術家的年代背景及生活經歷等相關線索,從而得知作品產生的創作緣由以及對當下藝術創作的啟示。這或許就是潘諾夫斯基提出的“圖像學”內容。張大千常年居住在海外,所見之廣泛,所想之奇特,博覽藝術成就極高的著名畫作,激發了很多的創作靈感,在畫紙上盡情揮灑筆墨,也奠定了“潑墨潑彩”筆法的基礎,融合了中西方繪畫手法的技藝,展現獨特的“潑”法。
張大千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源于以下因素:一是其從小覽群書,具有很豐富的知識文化底蘊。張大千受到傳統文化和藝術氣息的熏陶,接受傳統文化教育:讀書、習字、繪畫等。可見其對知識的渴望與迫切,也為日后其光交藝術好友,進行交流藝術創作心得,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二是其臨摹山水古畫之廣、之久。張大千的藝術創作題材廣泛,尤以山水為著名。臨古是學習中國繪畫最重要、最基礎的方法。通過潛心專研,在筆墨技法上,積累了古人的藝術功底,在精神層次上,繼承了歷代名家的精髓。張大千雖然臨摹古法用筆,但不止步于一味模仿,而是積極學習古法意氣,從中領悟創作者的情感與思緒,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將其融合,創作出具有自己的藝術風格作品。
二、張大千“潑墨潑彩”的藝術成就
潑墨潑彩是融合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產物。中國山水畫追求藝術意境,張大千與前者的區別應是更具創新革新意識的藝術見解,基于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蘊,且具有深厚的民族心理,積極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精神。其與畢加索互相交談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感受,以“灑”“潑”進行變革,使水墨與國畫色彩進行結合和融入,既源于中國傳統“潑墨”手法的高超藝術成就,徐渭的《墨葡萄》,經典的水墨大寫意以及梁楷的潑墨人物圖,《潑墨仙人圖》;從中國青綠山水的皴擦點染手法中受到啟迪;結合西方的藝術思想和文化背景,內化成自己的風格;最后就是敦煌面壁三年,形成了張大千風格夸張、隨意、瀟灑,且明暗多變、古怪的色彩布局,后因其1957年,目疾,畫風更加奇特,用筆更加大膽,看似無章法可尋,卻筆筆落在畫紙上,都會有其原因和絢麗的藝術效果,盡情抒發張大千的藝術主張,以及一生的閱歷。
張大千在1930年開始嘗試潑墨技法,不斷試驗、探索和蛻變。譬如:1956年的《阿里山曉望》:占據畫面大面積的兩塊墨團,上下兩塊墨團透亮清晰,左下偏中的留白,黑色的滲化又如端溪石中之“眼”,更如端溪石中之“眼”,更如貓眼綠般珍貴,這畫眼開得靈透、生動、自然;兩塊墨團周邊的水與墨的滲化,如同詩鏡,令此畫的氣、韻既生動又活潑,如飄、如飛,似有煙、有霧。其實,此類景色極為一般,多而又多,再平常不過了,但經他對“實景”而“創造新境”,創出心境,意境。所謂曉望的“曉”字,表現在畫面上除晨色熹微的感覺外,還在地面上敷以赭色,“曉”色躍然紙上。
自1956年而后的十多年時間里,就是張大千由潑墨法轉化的,漸創潑彩法的階段。譬如《觀泉圖》:有山峰、潭水等意象,黑白色塊的撞擊和拼接,看似無章法可尋,實則是有意而為之,墨分五色,在張大千的作品中,墨色變化更加多變、奇特、灑脫,可見其內心的肆意、粗狂。
張大千的后期畫作,則是大潑墨、大潑彩。譬如《慈湖圖》:內容同樣有山峰、云霧、寺廟等,從之前黑白的墨色,突然畫風轉變為強烈對比的色調,使得畫面很新穎、清晰,將色彩與黑白墨色大膽進行融合、過度,卻取得不一樣的色彩效果,奠定后期藝術獨特的發展。
綜上所述,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的早期、中期及晚期,基于深刻學習中國畫傳統文化,融合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元素,得到重要的藝術地位,對后世產生如此巨大且深刻的藝術影響,在其繪畫作品上,觀者可以體悟到其背后的深刻內容以及作者的藝術影子,已經主體和客體融為一體,呈現給世界。
現如今對很多事情的規定比過去寬松多了,滿足人類的需求,打破很多的禁忌觀念;若過分滿足人性欲望必然招致自然社會的報復,人類重新審視這樣充滿溫暖、和諧、寧靜的作品,必然引起心理的反思與醒悟,倘若我們無法領會張大千的現實世界,也無法與其辛苦甚至用盡一生創作出的作品,進行心理溝通和精神交流,碰觸到其心理活動與濃厚生活背景,強烈的共鳴,知覺其中的美感。
參考文獻:
[1]李開能,王小波.張大千潑墨潑彩山水畫形成的原因及其藝術價值[J].美術學刊,2011(08):23-26.
[2]葉子.張大千畫訣要論[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張心慶.我的父親張大千[M].北京:中華書局,2013.3.
作者簡介:郭靜,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