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采訪多位高校教師,探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油畫創作中使用照片作為唯一觀察對象的現狀,分析其利弊,并針對油畫創作運用照片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油畫創作;照片應用;利弊;能力
一、傳統寫實油畫創作的"時機"與"危機"
(一)時機
由于過度依賴圖片導致傳統油畫本身的價值和魅力大大折損,但這也許又是傳統油畫發展的一次"時機",傳統油畫的技藝、獨特魅力和人文主義思想也許會重新被認知和重視。傳統油畫技藝比數字技術的理性、圖片的純客觀復制更具有感性色彩,具有獨特的優勢,是內心情感世界的再現和自由表達,是感性與理性思維的結合,更注重創造性,靈活性強,強調靈感。這與純客觀再現事物原貌的圖片相比,具有獨特的魅力。
(二)危機
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以及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寫實油畫創作越來越受到觀念闡釋的影響。淺薄藝術資質者往往借助觀念鉆空子,用圖片噴繪和電腦制作等技術,強調個性,加之波普、達達主義盛行,高談觀念來掩飾內心的焦躁和不安,從而為自己辯護。抄圖片、拼貼圖片成為高校油畫創作一種時尚文化,讓傳統寫實油畫的價值日漸消退。從制作開始階段到完成階段,傳統寫實油畫技藝像傳統手工藝一樣遭受機器時代的巨大沖擊,在時代的“危機”中緩緩爬行。
二、油畫創作時應用圖片的建議
(一)回歸繪畫本身
假如油畫創作沒有關注體驗現實生活,只描繪圖片,那藝術的審美功能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站在商業的角度來看,功利性自始至終都會有,但假如藝術都商業功利化,完全追逐市場,按行畫的要求去創作,就再也不會出現打動人心的原創性作品,藝術的創新能力也就沒有了,那么這將是藝術的衰落,是社會文明的倒退。當把審美理想停留在低級趣味的商業化中,就會導致藝術導向和藝術失衡,那么只會讓人們難以辨別什么是好作品,什么不是好作品,對傳統油畫藝術精神價值和藝術美的探索造成誤判,導致當今藝術的逐漸衰落。一幅好作品不是畫的多深入、多像,價錢多高,而是關系要豐富,包括形體關系、色彩關系、氣韻筆觸關系等。從藝者應該保持對藝術的"純潔性",克服浮躁的商業心態,追求藝術的純潔美和藝術本質的探索精神,提升個人修養與學識,才能對社會、對藝術本身的價值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提高應用圖片的能力
首先,把握好圖片的主題即抓住油畫創作的主題,要求學生善于使用篩選方法對圖片的內容進行取舍,抓住最感興趣最打動內心的事物,選擇好主要表現的對象,抓住其本質,舍掉影響內容表達的客觀事物。
其次,培養良好的觀察方式。長時間觀察圖片,敏銳的觀察力容易受到圖片的限制。超寫實繪畫畫家冷軍,他是有模特的,感受和照片同時使用,這也是一種借用方法。就是因為畫照片畫久了會出現僵硬,所以在借用照片的同時也要破壞它,跳出來不受照片的影響,把自己的感覺融進作品。繪畫過程中應有一段時間不參考照片,根據自己的感覺添加自我感受,再回到照片,如此穿插進行,需要照片細節的時候再看照片,不能從頭到尾一直盯著照片畫,否則容易被照片牽著鼻子走。
最后,要培養處理圖片的能力。油畫的最后完成階段是對素材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這種"提煉加工"是指對不符合畫面視覺要求的客觀對象進行重新調整和再創造,使之符合畫面的整體和諧。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江永亭教授運用圖片的方式是考察時拍一張照片,然后電腦處理照片,裁剪到喜歡的比例大小和構圖方式,然后去變調,電腦處理關色彩系,繪畫的時候只看畫面,不再觀察照片,而是根據需要調整畫面。江老師認為照片只是一個素材,要從中提取所需素材,比如結構關系、韻律關系等,其他的需要繪畫者靠本身的能動性來完成,同時強調一幅作品中不管是觀念還是情感的表達,面對模特的交流會影響作畫者的感受,這些感受在照片中是無法感知的。
(三)加強寫生的能力
寫生作為畫家的身心實際感受,具有不可替代性,寫生的過程是在具象美中發現抽象美的形式過程,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美的實質。在進行寫生的過程中,畫家會將自己的情感注入畫面中,感動畫家和觀眾的觸動點必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寫生就是創作過程,是機械圖片不能所取代的。而且一些色彩的關系,一般我們稱為視覺經驗,是來源于寫生中積累的經驗,有了這種經驗后,當借助照片作畫時,照片中顏色不協調的地方可以主動調整,主觀的處理色彩關系。包括用筆會形成結構關系,繪畫時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肌理加入,這也是來源于一種主觀的經驗,而這種經驗來源于寫生。
參考文獻:
[1]易英.照片與挪用[J].藝術評論,2009(3):31-35.
[2]巫鴻.圖像的轉譯與美術的釋讀[J].大藝術,2006(8):26-27.
[3]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4]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張小進.從景到境的造化——論影像藝術對油畫創作的影響[J].文藝爭鳴, 2016(4):193-197.
作者簡介:王媛媛,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油畫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