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的中國青年涌向日本學習油畫,他們把學習到的知識帶回祖國,推動了近代中國油畫的發展。通過研究,日本藝術對近代中國學習油畫初期的教育方式、繪畫方法以及繪畫風格所產生的影響,探尋中國不僅直接學習西方藝術,還間接通過日本來豐富本國的油畫藝術創作。這對我們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提供了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藝術;近代中國;油畫
中國與日本在傳統文化方面有著非常緊密的歷史淵源,日本早期繪畫藝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有著極其明顯的相近性,可以說是直接來源于中國。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天主教東傳,西方藝術傳入中日兩國,油畫對于中日兩國來說都是外來藝術。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由于日本明治維新的卓有成效,使得日本在藝術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中國青年開始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西方油畫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學習,取其精華帶回中國,對我國中國近代藝術的教育方式、繪畫方法、以及繪畫風格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日本對中國近代油畫教育的影響
19世紀中后期發生的“洋務運動”,在文化方面除了派遣留學生去歐洲、日本學習美術教育外,在國內首先實施了教育改革。最先開設“圖畫手工科”的就是南京的兩江優級師范學校,學習的主要科目就包括了西洋畫(油畫、鉛筆、木炭、水彩)。當時學校的油畫教育師資匱乏,因此學校的一些高級學堂的教師只能聘請外籍教師任教,以日本人為主。因此當時的西畫教學方法與東京高等師范的藝術科十分相似,就連課程需要的教科書、畫具、石膏模型都是從日本運來的。
此外,浙江兩級師范學校也設立了圖畫手工專科,學校最初也是聘請日本教師任教的。李叔同作為我國第一個赴日學習美術的留學生,也是該校早期的圖畫教師。李叔同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畫。回國后他把在日本接受的西畫教育方式也移植到了中國。而李叔同作為留日學習西畫的開端,也引領了留日學習的風潮。也是從李叔同任教時期起,開始優先考慮中國教師負責圖畫課的教學工作,而不是聘任日籍教師。吳夢非、豐子愷、潘天壽等人都是在本校畢業的。
二、日本對中國近代油畫繪畫方法的影響
開始之初學校上圖畫課的教學方法為“臨摹法”,即教師做出范本,學生參考練習。這主要是為了滿足洋務運動的需求,用于繪圖制圖,以實現工業技術的自強。之后受日本藝術教育的影響,轉變為以學生自我觀察為主的“寫生法”。李叔同在浙江兩級師范學校任教時,借鑒在日留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室中布置了許多從日本購買的石膏模型,用寫生的方式訓練學生。“寫生法”則是更多的服務于藝術創作,用于培養藝術人才,較之前有著巨大的差別。
李叔同不僅使用石膏模型及景物寫生的方法教學,之后還帶領學生進行了人體寫生。著對于近代中國繪畫中的意見大事,開創了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先例。以上的教學模式當然最早來自于西方,卻都是通過日本傳入中國的,也為之后的油畫中國化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日本對中國近代油畫繪畫風格的影響
早期出國學習美術的留學生主要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留學生去往歐洲,集中在了法國。他們主要學習歐洲的古典繪畫,如徐悲鴻等人,形成了注重寫實的“歐洲派”。而另一部分就是所謂的“日本派”。日本沒有受傳統古典油畫的影響,反而是受本土浮世繪藝術的影響,在學習油畫時就選擇了較為親近的印象派藝術,并將其帶回了日本成了日本的學院派,之后也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因此形成了和“歐洲派”相反的注重表現的“日本派”。而中國留學生正是在日本藝術流派紛呈的時刻前往留學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日本派”的“現代主義”。
西方藝術的許多概念如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達達主義等,都是先由日本翻譯成中文后再通過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因此無論是從藝術創作的理論概念還是藝術風格,中國近代油畫的繪畫風格都深受日本的影響,使得中國藝術家可以學習外來藝術,并找到了更適合中國藝術精神的繪畫風格和表達方式。
四、結語
中國油畫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更是把日本這一近鄰當作參照,使得日本在西洋畫傳入中國的初期扮演者中轉性導師的角色。中國和日本同作為東方藝術的引領者,雖然日本學習西方藝術更多地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日本對于中國來說仍然是西方藝術的啟蒙者和傳播者。通過比較、反思我國與日本在油畫傳播交流過程中的得失,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從而能夠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縱觀歷史長河,這只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小段,但卻在中國藝術長河中產生的深遠的影響,也為中國找到與東方精神相適宜的藝術方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瑞林.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吳夢非.“五四”運動前后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段[J].美術研究,1959(03):46-50.
[3]潘耀昌.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4]陳雅婧.從1929年教育部全國美展中的日本油畫看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起源和傳播[J].文化藝術研究,2019,12(04):143-155.
作者簡介:余妍佳,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