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代利利?劉小郁
摘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造力為核心的產業,它是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強調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形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包括動漫、音像傳媒、表演藝術、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重視人民精神文化領域發展層面的需求,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文化創意產業隨著出現并蓬勃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是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創意產品有助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文化創意產業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產業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一、引言
文化產業屬于典型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其耗能較低、污染較工業微小,是各國重要的社會生存部門之一。新時代,在我國經濟步入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經濟增長速度換擋轉型的新常態大背景下,探討并實踐我國的文化產業優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
二、文化產業概述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產業內涵的界定不盡相同,比如,美國稱為“娛樂產業”“版權產業”,英國稱為“創意產業”。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分類》對其定義為: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產業產生的條件為文化生產逐漸參與資本運營,使文化與商業聯姻,文化的經濟價值被現代化的生產手段與營銷模式極大地彰顯出來。根據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其對國家的發展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文化產業也快速興起、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主流文化產業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報刊出版、廣告策劃、新媒體營運,文化傳媒公司經營等領域。新的發展觀要求新的文化,在我國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之際,“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一歷史任務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新時代文化產業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
(一)海量結構化數據,支撐算法實現和優化
數據量的大小直接影響深度學習和訓練的準確性。研究顯示,數據量越大,訓練次數越多,算法模型的準確率則越高。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其他時代,并沒有基于互聯網的海量結構化數據,因此也無法給人工智能提供基礎的訓練數據。據IDC、希捷的聯合研究顯示,未來較長時間內,全球的數據量都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25年全球的數據量將達到163ZB,是2016年的10倍之多,其中2015年-2025年的平均增速將超過30%。如此海量的數據將為人工智能的準確性的提升創造條件。以全球網絡視頻用戶流量統計來看,2019年全球用戶網絡視頻用戶流量達到98182PB/月,到2021年全球用戶網絡視頻單月總上傳量的時長將超過500萬年,每秒誕生的網絡視頻內容,將超過1百萬分鐘。只要對數據進行有序標注和整理,并對專項信息進行專項分列和運用,數據的深度學習算法和它所延展的產業和學科將會得到快速的發展。
(二)政府轉變思維觀念,合理驅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轉變文化管理職能,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進行科學監督與管理,以保證政府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扮演積極的角色。具體表現為簡政放權,減少直接干預,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和手續,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政府應努力在宏觀層面對文化產業進行引導,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來調節市場,間接調控對文化企業內部的經濟微觀管理,具體包括對文化企業在稅收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出臺創新能力鼓勵政策等,積極合理地引導整個市場對文化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制定戰略規劃,完善人才制度
文化企業想要抓住人工智能和文化產業融合新格局的機遇,率先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必須綜合分析內外部經濟市場環境,結合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明晰人工智能技術使用場景并制定長久規劃。再就是完善企業人才引進和培訓制度,積極引進懂文化產業的人工智能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及具有人工智能算法資深經驗的人才。抓緊完善人才培養制度,使鉆研人工智能技術的高端人才了解文化產業的知識和內涵,并將其內涵和精神價值滲透在技術中。
四、結語
深化企業內部的人事制度,制定和實施資產經營責任制、績效考評等制度措施,獎優懲劣,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鄧安球.論文化產業概念與分類[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8,32(5):144.
[2]徐望.從文化產業概念辨析看文化與資本結合[J].河南教育
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8(3):30.
[3]章潔燕.文化產業的成本管理和業務創收[J].中國國際財經
(中英文),2017(21):7.
[4]盧寧.淺談我國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優化構建[J].人民論
壇,2013(29):111.
作者簡介:王家,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代利利,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劉小郁,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