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新時期我國現代經濟體制的轉型發展,高職院校現代化改革決定著我國教育和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產品設計人才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力,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和培養質量的高低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課程體系,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從注重效益、成果角度進行課程體系創新改革,探索新時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核心要素培養的重要思路。
關鍵詞:OBE教育理念;產品設計;課程體系改革;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重構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時代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出臺多項促進工業設計發展措施,《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工業設計進行了頂層框架推動。產品設計作為工業設計的核心分支,對現代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上起著關鍵作用。各行各業迫切需要大量擁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解決目前市場上同類產品設計同質化的嚴重現象。
新時期經濟發展,企業的轉型升級,要求人才具備的核心素養與之匹配,產品設計師因其創新能力需求,需掌握市場、策劃、CMF、人機、二維三維表達、營銷、用戶體驗等多種知識綜合運用,這對高職學生來講,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明確的預期學習目標,是難以滿足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以“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測試評估——達成教學目標”的一般教學過程才培養的質量和教學成效上的不確定性,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OBE教育理念與職業教育改革的關系
OBE教育理念(成果導向)是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簡稱,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90年代即成為發達國家主流教育理念,至今仍被國際公認為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主要觀點為:我們想讓學生學什么?為什么想讓學生學這些?我們如何最大程度幫助學生去學習?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學習到了?[1]生在有明確預期成果的引導下,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極大調動個體學習積極性, 擴展每個成功機會的教育理念[2]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成果轉化的專業核心能力,均符合OBE教育發展理念。反向教學設計更加滿足了在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工種和崗位頻繁變化對學生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日益提高的要求[2]
三、基于OBE教育理念深化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
(一)反向課程體系的設定
根據企業產品創新驅動轉型所需的人才崗位能力,預設終極培養目標,專業課程子目標的設定圍繞終極目標的達成。主要思路為:就業方向決定專業教學標準——學校發展戰略和地域特色決定人才培養方案——本專業畢業生能從事的職業和職業發展路徑決定課程體系的建立——課程整體設計是依據本課在課程體系中的位置——本課所能提供的能力及對學生職業發展的作用和價值決定單元設計——工作過程中的能力需求決定單元教學任務的分配與實踐。
(二)基于工作過程能力需求的教學任務設定
1、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初就明確為什么學?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成后達到什么目標以及對職業發展路徑的作用;
2、單項課程圍繞終極目標進行子目標設定,設計專業因其創新能力的需求,不僅要注重職業崗位關鍵核心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綜合素養的提升。如對文化的重視促進文創產業發展,設計師對文化內涵理解的綜合素養提升,才能更好地挖掘、提煉元素與現代產品進行創新結合與應用;
3、建立“校企互動、雙向傳送”的校企合作教學平臺,擴大校企專業共建范圍和學生培養比例,根據企業設計場景和流程進行教學任務設定,提高學生設計實戰能力和成果轉化力。
(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課堂
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和學習風格深入分析,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時調整教學任務,讓每位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實踐機會。課程結束要有預期學習成果評估和能力達標測試,提高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性。這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一個普遍性難題,也是我們為之努力的方向。
四、總結
課程是教育最微觀、最普遍的問題,但解決的卻是培養人這一最根本的問題,課程體系改革是職業教育現代化改革的關鍵。OBE教育理念是優先確定預期學習目標和評估體制進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反向的教學設計更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符合現代產業經濟發展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洪梅.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教學改革[D].大連理工大學,2016.
[2]花鷗,曾慶琪.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下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邏輯及其課程建構[J].職教論壇,2019(06):50-55.
[3]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
本論文為2018年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青年科研項目《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產品骨干專業建設教學創新改革研究——以<產品創設設計>課程為例》(GYMY2018-QN06)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徐庭麗,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