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東?宮奇龍
摘要:為突出公益海報的主題、如何更有效地表達公益海報所傳達的內容以及尋找新的創意點。分析了剪紙藝術的形式特征與公益海報兩者的特點與共性。公益海報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通過融入剪紙藝術的形式進行公益海報設計可以簡潔明了突出主題,同時體現公益海報的其他感受和訴求..文章以剪紙藝術的圖地造型、單色運用、無透視均衡構圖在公益海報中的設計應用為切入點,介紹了在公益海報中融入剪紙形式特征的表現手法,驗證了剪紙的形式特征在公益海報中所表現出來的應用優勢和寓意。
關鍵詞:剪紙;圖地反轉;單色;無透視均衡構圖;公益海報
一、公益海報
公益海報是一種宣揚社會道義的媒介,在重要的節日也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當今的公益海報設計形式種類多樣,各具特色,無論什么形式,其本身都歸結于圖形創意的表達,圖形是公益海報中最重要的創意元素,它可以準確、清晰地表現公益海報想要表達的信息,不需要用文字、敘事,一個出色的圖形就能很好地與受眾溝通。而剪紙形式恰恰可以簡潔明了地創造出圖形,以此公益海報可以為公眾提供信息功能和審美功能,提供用于查看和情感包容性的公共空間,同時也能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觀眾。
二、剪紙藝術的形式特征
(一)一剪描繪正負兩形
剪紙造型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概括的簡練造型,主要體現在剪紙的“陰陽結合”剪刻技法上,一剪成形,在創作過程中,剪掉的部分就成了陰影,留下的就成了陽形,陰陽結合,圖地反轉,就出現了容易讓觀者產生視錯覺的正負圖形,而正負兩形分別代表不同事物,但兩種事物但融合,會相輔相成的表達主題。
(二)陰陽雙色構成畫面
色彩具有生命的象征意義,具體來分,剪紙分為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常見的剪紙主要為單色剪紙,如紅色、黑色、白色、藍色。單色剪紙是最為常見的剪紙色彩藝術形式。因其色彩單一、純潔、取材方便、又能節省材質,所以傳統剪紙以一種紅色或黑色居多。本文所述的陰陽雙色,因其白色作為補色,這里即為單色剪紙形式。單色剪紙表現出色彩對比強、視覺沖擊力震撼、形式感強的特點,是一種樸素、明快的表現式樣。
(三)無透視均衡構圖
從常規構圖形式,點線面的組合來講,剪紙的構圖形式也有常規構成形式,但剪紙的構圖更加多樣,有時并不遵循平面構成的常規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無透視性。總之,民間剪紙藝術的構圖形式多種多樣,但還是有一定規律的,總體上呈現出滿構圖、均衡式構圖、多維度、時空化意象構圖等三種形式。在公益海報設計中,在常規均衡式基礎上多采用無透視法構圖。
三、剪紙藝術形式特征在公益海報中的應用優勢
(一)圖地共述公益訴求
1、剪紙藝術的“陰陽結合”,在視覺效果上如同平面設計中的正負形,屬于剪紙的常用技法,在進行公益海報創作中,主要通過剪刻來進行圖形設計,在公益海報中使用這種圖形可以很好地表達公益主題,而且具有一定的隱喻作用。圖地關聯,有時也稱為正負形,反向現象,或視覺雙關原理。
2、正負圖形是一種藝術圖案,當人們看過去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圖地共述的魅力。在二維空間中,正形與負形是靠彼此界定的,同時又相互作用。當正形與負形相互借用,圖形的邊線隱含著兩種各自不同的明確含義,我們稱為“圖地共述”,也稱邊線共用。這一點在公益海報創作中側影為表現尤其突出。這種類型的剪紙剪影表達的,非常簡潔地總結了物體的圖像高的特點,視覺語義很明確,讓人們一目了然。
(二)單色突出視覺中心
從單色配色上講,在公益海報設計中單色配色更為適合。單色的使用能讓海報畫面更加簡潔明快,無論是從純度還是飽和度上進行調整,都可以為主體圖形營造干練的背景,更加突出視覺核心,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強調公益海報的主題。
(三)無透視構圖均衡畫面
無透視均衡構圖方式可以使海報畫面平衡穩定,無透視對于主體圖形的突出有著很大的作用,舍去繁復的透視規律,同時可以表現主要細節,豐富畫面,使公益海報愈加全面的表現主題內容。
四、結論
剪紙的藝術形式特征,通過圖地造型、陰陽雙色、無透視均衡式構圖三種表現形式應用到公益海報設計中,使得公益主題海報設計突出了海報主體、形成了視覺焦點、引發人們的想象、形成設計創新和傳達出海報的有效信息四個層面的所指內涵,設計師設計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有機部分是公益海報的主體圖形,是符合公益海報的主流思想和更有效表達公益海報的核心內涵,是設計師使公益海報設計更突顯出本身的教育性、警示性、公益性、宣傳性等價值,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葉影著.新表現剪紙畫[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2]陳竟.中國民俗剪紙技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3]陳竟.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4]熊輝.剪紙表現形式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創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5]王授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44-146.
[6]胡蕾.平面廣告設計的創意技巧分析[J].北京:現代交際:下半月,2014(01):63.
作者簡介:蔡海東,浙江師范大學;宮奇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