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敏?鄒代鐵
摘要:侗錦是侗族的文化傳承,蘊含了民族傳統文化,是侗族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體驗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依據非遺侗錦的豐富歷史與衰微現狀,在文化創意驅動產業發展的新語境下,以非遺侗錦文創產品設計為試金石重新審視傳統織錦,以期探索符合現代消費方式與生產模式的侗錦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實現非遺文化的復興。
關鍵詞:非遺侗錦;文化創意;文創產品設計
一、沒落的“女織”文化—侗錦
侗錦又稱“諸葛錦”,古稱“輪織”,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純手工織物,是中國“女織”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編織工藝、獨具魅力的花紋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而著稱,是中國少數民族織錦中保存最完整且工藝最精湛的技藝之一,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多重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意義。侗錦織造技藝因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瀕危的生存現狀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錦作為侗族生活智慧的結晶,在侗族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現代化生產的當下,侗錦在侗族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仍舊沒有動搖。然而,令人焦慮的是,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織造技藝之間的鴻溝吞噬著傳統工藝生存的土壤。侗錦在傳承中也面臨種種問題,如機械化生產使傳統織布工具逐漸被取代,匱乏的天然染料逐漸被化工染料取代,青年一代對傳承侗錦工藝的興趣不高,傳承方式也較為保守,人們的保護意識普遍淡薄。作為具有“溫度”的“女織”文化-侗錦沒落了,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目前,侗錦要么一味追求技法工藝,曲高和寡卻顯得蒼白無力,要么守舊襲古,同質化嚴重、缺乏現代審美情趣和實用價值,這就是非遺侗錦的現狀。其背后不僅僅是侗族文化的流逝,更是民族典型文化的流失與沒落。通過分析可知,侗錦織造技藝正遭受著嚴峻的考驗,且傳統保護手段在實際保護中發揮的作用較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該技藝的傳承。這些問題,是本文研究的起因,也將為侗錦的復興帶來新契機。
二、契機——文化創意產業的復興
目前,國家正在倡導文化復興,這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十九大從國家戰略層面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把文化比作民族之魂,認為文化的繁榮興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息息相關,文化是最不可復制的制勝法寶。自20世紀90年代末,英國率先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歐洲、美洲、亞洲等也相繼提出諸如“設計韓國”戰略、“文化立國”的方針,“知識經濟”不自覺地走向“文化經濟”。縱觀國內外創意產業發展歷程,鮮明的文化符號為產品注入獨特的基因,更為重要的是融入創意元素的文化因子讓大眾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帶動經濟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蓬勃發展,已成為很多國家經濟發展與民族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環。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地標,近兩年,故宮發揮創意,出品了一大批頗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在網上受到熱捧,讓人驚呼:原來,故宮也可以這么青春活潑,把文創產品的“文化范兒”制作得這樣接地氣!“如朕親臨卡套”“婚慶紅包”和“御前侍衛便簽夾”等商品,設計者將故宮獨特的文化元素和日常生活用品有效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商品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將其設計成獨特的文創商品,將宮廷文化以趣味化的方式結合到現代產品設計之中,以簡潔、幽默的設計贏得了眾多故宮文化愛好者的喜愛,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通過文創產品將故宮搬到我們生活的現實空間中。這種轉移并非文物的轉移,而是通過文創產品打通傳統文化和器物的實用壁壘,不僅為社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實現了傳播歷史文化的目的。
三、以“文創模式”進行侗錦的活態傳承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柳冠中教授指出:傳統不是繼承,而是創造;創意,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關鍵突破點。侗錦如果僅僅被當成“歷史的化石”放在博物館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又何在?從我國文創產品的產品創新模式中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品首先要立足文化一詞,將文化作為設計基石與靈感源泉。設計師汲取文化土壤中的養分之后,需要主觀消化與創新,穿透文化表征的符號,深崛文化基因,提煉改良創新,最終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與審美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是文化,在文創產業發展語境下侗錦文創產品設計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與現代流行文化、時尚審美等結合,設計出多樣化的侗錦文創產品,讓侗錦重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侗錦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活態傳承成為現實。
其一、探究侗錦傳統圖案的文化內涵。侗族是一個獨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少數民族支系,文字作為信息傳達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恰恰是侗族人所缺失的,而侗錦成為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無字史書”。侗族女性根據織物結構特點與侗族的審美觀念,以及對生活中的事物直觀感受和想象,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提煉,再繪織成圖案。侗錦圖案運用了概括、象征、夸張、比喻等手法將圖案編織在織錦上,大多數是幾何圖形,常見的有三角形、圓形、菱形等,并且經過提煉,形成一些代表性的圖案,比如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這些圖案表現形式大多為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精致古樸,每一個圖案都有象征意義,是侗族“女織”文化的體現。因此,侗錦圖案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象征意義:一是,侗錦傳統圖案體現了圖騰崇拜思想;二是,侗錦傳統圖案展示了神話故事;三是,侗錦傳統圖案體現了吉祥祈福的愿景。所以,侗錦不僅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展示,也記載了民族的歷史與情感,我們應該探究侗錦圖案的文化內涵,了解侗族文化,發掘侗錦在當代的傳播意義,并將其付諸文創產品繼續留存。
侗錦文創產品設計的最大意義在于讓優秀的侗族文化內涵能夠融進日常使用的文創產品中,使每一位使用者在使用該產品時,能用一種更加輕松,有趣的方式去解讀侗族文化的內涵,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即“神”融入進去,以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增進產品的文化價值,同時獲得經濟效益。
其二、圍繞生活進行文化創意的產品設計,挖掘侗族傳統節日習俗文化精神內涵,把可視化符號進行符合當代審美的轉化,研發更豐富更具時代性的文創產品。侗錦文創產品設計應該以生活語境為關注點,挖掘人們的使用需求,進行文創產品實用性設計、功能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設計。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侗族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一些節日可能是你平時沒見過的,但卻非常有特色,例如:侗年、大霧梁哥節、趕社、吃新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積淀發展形成的。侗錦的文創設計就可以依據這些侗族傳統節日,對其進行當代性符號轉化,運用到文創產品開發中,讓文化元素以實用形式走進千家萬戶,提高大眾的生活品位,展現生活美學,使用者可以對其中的文化元素如數家珍,這才是侗族文化傳承最有效方式。所以,侗錦文創產品設計應該結合生活的衣食住行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更多的消費者能更好更多地接觸到侗族文化的內涵,讓文化消費走進生活。我們使用侗錦文創產品才是對侗錦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對非遺侗錦最大的保護。
其三、侗錦傳統元素的解構與重構。解構既是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圖形定義,使其在二維平面內擴展到多維認知空間,豐富了侗錦圖形表現語匯,延伸了“形式”的表現,為侗錦文創設計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對侗錦原有傳統形象進行拆分,從而獲得更多的組合可能性。重構就是重新從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出發,思考如何將侗錦文化符號解體重構、化繁為簡、推陳出新,用全新的方式融入特定功能的文創產品之中。這也可以分為不同的處理方式。一是,可以采用平面構成中色彩混合的方式,這既是用現代構成手法改變侗錦本身的固有形式,形成遠近不同的視覺成像效果。二是,可以對原有侗錦圖案進行一定的拆解重構,甚至選擇現代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同侗錦元素進行新的混合編排,獲得新的侗錦視覺形象。其要點就是,都要選取具有典型侗錦特征的要素,這樣才能在新的組合關系中,不失去侗錦的基本特點。侗錦元素的解構與重構,不再是單純地復制文化圖形元素,而是通過形態結構再造來實現文化圖形由二維向三維轉變,使最終的文創產品與眾不同、構思巧妙,達到現代審美情趣的同時兼備一定的實用意義。
四、結語
當下,創意驅動文化復興,非遺侗錦面臨現代產業轉型。非遺侗錦需要對于侗錦產品、消費市場重新定位,遵循“繼承、改造、再生”的原則,文化創意設計推動了產品的多樣性,讓侗錦重歸現代生活,復興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將始終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和作用。想要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無形非物質性保護措施與有形物質性保護措施同樣重要。而想要實施“非遺”的有形物質性保護措施,就需要把文化創意產品作為有力載體,將“非遺”的藝術魅力滲透進現今社會的千家萬戶。
參考文獻:
[1]宋倩倩,陳曉玲.侗族織錦的圖案藝術特色[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02):101-104.
[2]樊幸,張道海.論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J].包裝世界,2016(03):110-111.
[3]張繼榮.分享經濟背景下的通道侗錦保護與傳承途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7(09):78-79.
[4]賈康.文創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創新方式[J].經濟,2017(02):9.
[5]張強.從解構主義視角解析漢字設計藝術[J].采寫編,2017(0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