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我們思想精神的印證、日常生活的剪影和完美理想的升華。好的電影創作是很多人的夢想的結晶,是用無數電影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百年中國電影,從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戲院到美麗的奧斯卡殿堂,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多語,它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并慢慢轉變成了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也不斷折射出中國深入變遷的多重社會文化。
關鍵詞:中國電影;社會文化;變遷;發展展望
一、百年中國電影的成就概述
1995年,電影誕生百年,它標志著電影的世紀變遷。與此同時,中國電影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搖籃時期和抗戰前后的中國電影,其次是解放前后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電影,再次是“文革時期”的中國電影,最后是我們新時期的中國電影。每個階段、每次轉變、每個主題,都和時代變遷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社會的現實要求,也是文化潮流的根本寫照。現如今,從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核心是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的迸發,是一種藝術創造,它的目的是改變人們對現實的錯誤認知,滿足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需要,實現情感世界的體驗需求。
二、不同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一)搖籃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為世界貢獻出了很多杰出的電影作品,它們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獨特的人物形象、豐富的社會內涵和真實的生活場景,深受觀眾喜愛。這個時期正處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時候,謳歌民主自由、批判政治黑暗、鼓舞人民救亡圖存便成為了當時中國電影的主題。這個時期的電影運用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風格。如《小玩意兒》、《三個摩登女性》等意在推動中國革命的進程,使得電影成為了當時革命的有利武器。《小春之城》就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借鑒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藝術特色,將普通百姓的生活娓娓道來。
(二)解放前后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電影的發展
在中國革命勝利之時,中國電影也迎來曙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為中國電影留下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一筆。這個階段的中國電影就像時代的晴雨表和社會的溫度計,將復雜多變的政治氣候直接反應出來。如《小兵張嘎》、《冰山上的來客》、《青春之歌》等,這些影片都是通過人物形象、電影的語言和情節,直接將作者的革命情懷抒發出來。又如《林家鋪子》、《祝福》等則是側重于對人物的刻畫,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把時代感和現實性相結合。此階段的電影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坎坷,但畢竟是在艱難的前進。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
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則使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打擊。在粉碎“四人幫”后,中國電影就開始進入了又一新的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破除了“文藝服從政治”的禁錮,使中國電影界重新呼吸到了新鮮空氣,將中國電影推向高峰。這些電影有著共同的特征:第一,電影語言的創新;第二,主體意識的張揚;第三,傳統與現代的沖撞。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電影上座率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潮,電影觀眾平均每天達到七千萬人,這是十分龐大的數字。此時的中國電影也開始講究電影的語法,追求著新的表達方式,如《一個和八個》、《小花》和《青春祭》等。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電影才真正走入向全世界,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光輝一頁。
(四)新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樣化”便成了大眾化轉型的社會趨勢,中國電影開始經歷長達十幾年的艱苦轉型期。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影院的上座率大幅減少,曲高和寡、粗制濫造,大部分影院都處于虧損狀態,中國電影以下從輝煌跌入谷底。直到2004年,中國電影才迎來曙光,成為了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之后電影的產量和總票房逐年提升,國產影片的收入也逐漸超過了進口影片的收入。
三、百年中國電影之路的發展探討
這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現在我們只能用保存下來的影像資料來追憶那些中國偉大的電影制作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電影不由人意地出生,不斷取得各種榮譽,在過去的十年里又發生不可逆轉的衰落。現在,隨著中國電影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優秀電影層出不窮。電影不僅是藝術,也是生活,任何藝術里的偉大成就都是如此。隨著優秀國產電影的涌現,電影從業者們也開始思考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如今,大眾對電影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僅僅靠演員陣容吸引大眾眼球并非長久之計,想要讓中國電影保持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實現創新。
縱觀百年中國的電影發展之路,不同時間的電影都對當時的社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時代在發展,事物在進步,而中國電影更要與時俱進。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長河里,唯有創新才是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要不斷創新,要去打造精品力作,要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將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不斷的融合在各式各樣片種的電影內容中里,更要把有內涵、有意義、有營養的電影創作當做立身之本,并不斷地推動電影朝著新的高度去發展去進步,進而完成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飛速跨越。
或許很多人會說,我們國內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商業化,早已失去了電影是為了傳播文化這一初衷。其實,我認為這也是時代進化的必然產物,是社會需要。而且自1993年起,廣電總局就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確表明民營資本是可以投身到影視行業的,這樣一來,商業化就自然順勢而為了。
四、結語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中國電影在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健康比較完善的發展體系。現在千萬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把握好國情政策和市場需求兩者間的尺度,形成一個百家爭鳴的創作局面。當然,對我們大眾來說,一定要有足夠的包容心和耐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個健康的充滿希望的心態迎接下一個中國電影的百年發展之路。
作者簡介:樊笑汐(1998年6月9日),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大同市,本科學歷,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