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著名現代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篇深入淺出,微言大義。《雪夜林邊小駐》是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其中處處隱喻,諸多留白,引發讀者挖掘詩歌背后更為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雪夜林邊小駐》;理想與信仰
一、引言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紀美國最負盛名的詩人,曾四次榮獲普利策詩歌獎,被尊稱為沒有桂冠的桂冠詩人。《雪夜林邊小駐》是弗羅斯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試圖從“現實”與“理想”,“生命”與“死亡”這兩組對立關系中探尋這首久負盛名的小詩所傳達的主旨,以期窺探一抹詩歌中傳遞的理想與信仰之光。
二、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
結合弗羅斯特個人的生平而言,我們大可以把本詩中的“我”和詩人畫上一個等號。詩中雪夜牽著小馬駐足的旅人就是弗羅斯特自身的真實寫照。
詩人一生坎坷,幼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孤身一人拖著病體殘留人世。“我的小馬一定頗驚訝:四望不見有什么農家,偏是一年最暗的黃昏,寒林和冰湖之間停下。”(余光中譯)一連串代表黑暗,陰冷,神秘的意象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斷腸人在天涯”一般的畫卷。
此時遠處燈影重重的村莊農舍與身后幽暗神秘的樹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村莊農舍好比現實,詩人從那里離開,即離開殘酷的現實。現實諸多已知的苦楚對詩人的鞭笞就像雪夜中凜凜寒風,割的人生疼。那幽暗神秘的樹林由于其眾多的未知性,恰恰成為現實的對立面,吸引著詩人駐足冥想。
但是詩作所要傳達的絕不是逃避現實轉而活在臆造的“理想”之中,而是在短暫的停駐之后,整理好心情,重新上路。“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這兩行詩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在反復吟唱之中更顯意味悠長,本人試譯如下“合眼之前,長路悠悠;合眼之前,路長漫漫。”全詩在長路悠悠以及路長漫漫的輕聲淺吟中結束,詩人完成了從殘酷的現實中來到殘酷的現實中去的旅程。唯一有所改變的,恐怕只有詩人的心境,從茫然若失到泰然處事。
三、生與死的交戰
生命和死亡一直以來都是眾多文學作品的主題,通俗的文學作品為讀者描繪生死,而經典的文學作品讓讀者頓悟如何面對生死。
這首小詩中,作者的生死觀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即“向死而生”。引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即人在無限接近死亡時才能體會生的意義。一片神秘幽靜的“樹林”,如若真的有主人的話,恐怕就只有上帝了吧。在圣經文學中He就代指上帝,再加上弗羅斯特本人的宗教背景,不難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與解讀。 “樹林”的主人是上帝,那樹林便是死亡的象征。主人公牽著馬駐足于林畔,近距離凝視死亡之時,對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余華先生的作品《活著》,福貴在經歷了生命中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得粉碎之后,只剩一頭老牛,伴著他在陽光下靜靜回憶。讀者可能會不斷的追問,在經歷了種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后,為什么福貴不選擇死亡?其實,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小駐》就給了這些讀者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即“向死而生”。近距離見證了一次次死亡之后,人對生命的意義會有一次次新的理解,以更為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所以,縱然“死”相較于“生”而言更為容易,縱然“生”較之于“死”更為漫長而艱辛,但是人應該像詩作中的“我”這樣活著,“合眼之前,長路悠悠;合眼之前,路長漫漫”。
綜上所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小駐》教化讀者胸有理想,懷揣善良。見識過死亡,卻積極向上,心有陽光。這種教化意義經歷了時光的洗禮而歷久彌新,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來讀這首詩還是能體會到一股直擊心靈的力量。
參考文獻:
[1]Richard Gray: American Poet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2]Lawrence Thompson,Robert Frost - The Early Years,?1874-1915,Henry Holt & Company,Inc.1966.
[3]Judith O.Toward Robert Frost:The Reader and the?Poet[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4.
[4]廖永煌.試談英詩的意象[J].外國文學研究,1997(3):101-105.
[5]孫梅琳.對羅伯特·弗羅斯特自然詩作的新認識[J].外國語,1996(1):50-53.
作者簡介:林晨晨,首都師范大學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