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我國經濟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才能造就一個現代化的大國和強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發展的水平和能力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經濟高速發展水平之下的現行文化建設之間產生不平衡的現狀。文化建設的水平和管理機制體制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實施的主體是群眾文化建設,因此厘清群眾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首要的問題。就其實際問題給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為群眾文化建設提出新的建議和參考。
關鍵:群眾文化建設;經濟發展;關系;策略
一、相關概念
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其特征為,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群眾性是顯著特征、自娛性是外在特征(最直接目的)、傾向性是內在特征。
二、群眾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是文化的前提和基礎,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經濟。不同的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群眾文化建設在經濟建設中應該發揮其社會功能,即精神調節作用、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團結凝聚作用。但由于受到地域、經濟、教育水平和歷史發展的因素影響,群眾文化建設趨于單一化,無法滿足群眾多元文化的要求。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平要求文化建設的水平與之相適應。而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群眾,所以只有群眾文化建設水平滿足主體(群眾本身)的要求,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再者,群眾文化建設決定整個社會得價值取向在實踐中的落腳點。經濟建設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經濟建設的方向就會偏離,社會建設無法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中,更無法推薦社會得全面進步。最后,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特別是群眾文化建設是耦合的關系。經濟建設水平不斷地提高,社會主體(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會越高。經濟形式的多元化也會帶來群眾文化建設的多元化。文化建設也收到經濟建設的影響。二者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耦合的關系。
三、群眾文化建設的策略
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提高群眾對文化建設事業的意識是最為首要的。只有社會主體認識到文化建設事業的重要性,才會主動地參與群眾的文化建設。第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將科技運用到群眾文化建設中來。科技發展不斷開拓群眾文化新領域: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提供物質基礎。但同時也要求人們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刺激群文,強化教育功能。這和以上提到的第一點相輔相成。群眾文化建設要為人民享受文化生活提供時間和空間,使群文的形式和內容不斷更新,為群文的發展提供社會認識基礎。第三、加強群眾文化系統文化工作者隊伍建設。群眾文化建設隊伍的整體和個體素質關系著群眾文化建設中各項工作的開展,因此,如何提高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水平的是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重要基礎。在此問題中筆者認為應首先提高群眾文化隊伍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選拔優秀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者,根據從業人員的特長合理安排工作,重視新老人員的交替和更換,以此提高群眾文化 建設隊伍的活力。第四、加深對文化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文化建設保障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大對基礎設施資金的投入力度,營造文化建設合力。第五、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均等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形成使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四、余論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對我國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為促進群眾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夠充分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本文就針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具體的發展對策。文化建設的水平和管理機制體制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實施的主體是群眾文化建設,為促進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 充分了解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相關問題,積極提高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認識,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群 眾文化建設隊伍的素質,增強文化建設保障力。群眾文化是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將設目標是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發展,以推動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作者簡介:楊耀琴(1966年12月-),供職于柞水縣乾佑街道辦事處,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