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類藝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國舞蹈藝術家們為了讓舞蹈藝術得到良好的發展,不斷地嘗試將舞蹈藝術與其余藝術進行結合,而戲曲藝術從古至今都和舞蹈藝術有著緊密的聯系,故而將舞蹈藝術與戲曲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不但能夠讓兩種藝術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還能夠互相借鑒與吸收對方優點,從而給兩種藝術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就舞蹈藝術與戲曲元素有機融合的路徑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藝術;戲曲元素;有機融合
戲曲是我國民族藝術中的典范,其中包含著表演手段、服飾道具以及身段技法等元素,能夠給我國舞蹈藝術提供豐富的創編靈感與素材。舞蹈屬于抒情藝術的范疇,而戲曲則更強調敘事性,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讓舞蹈藝術的敘事性得以增強,同時也保留了舞蹈藝術原有的審美價值,可謂一舉兩得。舞蹈藝術與戲曲元素的融合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舞蹈創編時融入戲曲元素中的身段技法
在戲曲藝術中,身段和技法是其靈魂所在,將這類戲曲元素融入舞蹈藝術中,主要可以從身段以及技法的運用入手。
第一,身段的運用。在我國古典舞體系中,借鑒與吸收了戲曲身段方面的內容,形成了“圓、擰、曲、傾”這類以腰為軸的舞姿。在我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中,就是從戲曲元素中將符合古典舞特征的身段素材進行了提取,把相應的肢體語言逐步轉變為了情緒化的舞蹈動作,并與舞蹈所具備的運動規律充分結合,進而讓身法韻律發展為“靠、沖、沉、腆、含、提、移”這一模式,同時也讓古典舞形成了“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的運動意識。
第二,技法的運用。我國古典舞為了讓技巧體系得到良好的發展,將戲曲元素中的技法部分進行了融合,對原有的運動軌跡、發力源頭以及造型姿態進行了一定幅度的改良與優化,將戲曲中的技法元素轉變為舞蹈化的技巧,不但能夠讓舞蹈藝術的美感得以彰顯,也讓戲曲中的力度發揮得鄰淋漓極致。在融合戲曲元素中的身段技法時,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而是嚴格遵循舞蹈藝術原有的創作規律,將戲曲藝術中所具備的“典型性”與“民族性”變得更為“現代化”與“舞蹈化”。
二、舞蹈創編時融入戲曲元素中的表演手段
第一,充分運用了戲曲表演手段中的“圓”。在我國古典舞中,不論是舞姿造型、運動軌跡還是技術技巧方面,都講求一個“圓”字。舞者能夠通過旋鈕、擰傾等不同狀態,來形成一個“圓”的舞姿,從而充分彰顯出其曲線美。在我國古典舞中進行動作的變化與銜接時,都充分遵循了圓的運動軌跡,使得感官上渾然一體,帶給觀者一種“珠圓玉潤”的視覺沖擊。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將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共性進行了繼承,同時自身的獨特藝術特點也得以保留。
第二,充分運用了戲曲表演手段中的“亮相”。在我國戲曲藝術中,對眼神交流格外重視,為了能夠讓戲曲表演人員的肢體動作、眼神交流具備傳情達意的效果,發明了“亮相”這一表演手段。舞者為了將動作所具備的神韻以及內心復雜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就對戲曲元素中“亮相”進行了借鑒。在舞蹈時通過眼神等相應亮相形式,來給觀眾塑造出一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將特定時刻的唯美意境進行刻畫,使得觀眾能夠在情感上與舞者產生一定的共鳴。
三、舞蹈創編時融入戲曲元素中的服飾道具
第一,充分運用了戲曲服飾道具中的“劍與水袖”。我國古典舞充分吸收了戲曲劍法的訓練模式,根據舞蹈藝術的實際需求,把劍法轉變為了一種舞蹈化的道具,具備健美剛勁的審美感受。舞者在對劍進行舞動時,發力在根,用力在梢,或沉穩有力,或急如閃電,以達到“以身帶劍,以劍練身”的訓練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讓戲曲藝術中的劍法得以發揚光大,同時也融入了舞蹈藝術的獨特元素,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在戲曲藝術中的水袖,蘊含著無窮的詩情畫意及豐富的表現力,我國古典舞通過對水袖的借鑒,能夠讓舞蹈藝術徒增神秘感,能夠將舞者的喜怒哀樂進行充分的展示,進而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唯美的意境。
第二,充分運用了戲曲中的其余服飾道具。舞蹈藝術在融入戲曲服飾道具時,除了應用較為廣泛的水袖與劍外,還運用了其余的戲曲服飾道具,諸如臉譜面具、頭飾、團扇等,充分結合這類服飾道具的基本特點,創編出了諸如手絹舞、折扇舞、臉譜舞以及頂碗舞等。舞蹈創作借鑒了戲曲藝術中的表演道具,不但能夠將這類道具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還讓融合后的舞蹈藝術更具包容性與多元性,有效推動了我國舞蹈藝術及戲曲藝術的良好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藝術與戲曲藝術都是我國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在舞蹈藝術中融入戲曲元素,能夠將兩種藝術的魅力與神韻進行充分結合,具備更為獨特的美感,帶給觀眾全新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對舞蹈藝術與戲曲藝術的良好弘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李曼曼.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的關聯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08):111-112.
[2]于莉.我國傳統舞蹈與戲曲舞蹈的互動性探究[J].戲劇之家,2018(28):117.
[3]楊荔.中國舞蹈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探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8,37(04):119-121.
作者簡介:鄒婕妤,南京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