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緯
文化認同指的是個體對其所在文化群體內產生的歸屬感。隨著文化的多元,大學生創業教育就必須要加強價值引導,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解決新時期高校所出現的文化認同危機。大學生創業教育,可以結合時代的發展,對于學生的創業觀念、創業技能、創業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教育。因此,針對大學生創業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以及具體實現的路徑進行探究,從而能夠把握創業教育的內涵,通過創新教育的方法來應對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求。
一、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個體對于某一文化從心理觀念以及行為上的認同以及結合,可以稱之為是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有著豐富的內涵,最為根本的是對民族基本理念的認同,這種認同可以使得人們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以及追求,并且對于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產生較大的影響。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當中,文化認同是重要的紐帶,也是整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源泉。在文化認同當中,價值觀是最為基本的東西,任何一種價值理念都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同時,價值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熏陶下所產生的,并且跟隨著文化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因此,文化認同與價值觀認同之間有著直接聯系。文化認同是形成個體價值觀的重要前提以及基礎,只有在實現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接受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因此,在進行文化認同教育的過程當中,就必須要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新時期,大學生的文化認同,表現在個體文化身份的認同方面。大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主流價值觀認同逐步產生了偏移,尤其是在行為準則、道德標準、價值追求等方面,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個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于傳統文化也產生了輕視。必須要加強大學生文化認同的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已經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當中需要融入文化認同的內容,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理念以及生命追求,高校必須要將文化認同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責。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認同的實現路徑
第一,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與課堂為載體來進行文化認同的教育。課堂活動在創業教育當中處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文化認同教育必須要以課堂為核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單獨設立相關的教育課程,而是要將創業教育理念與文化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解決當前創業教育當存在的不足。當前,大學創業教育的課程關注對于創業行為的培養,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兩種教育內容必須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實現創業教育的目標。因此,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需要融入文化認同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創業學習體驗以及實踐時能夠樹立文化認同的理念,并且獲得創業的信念,將其個人作為社會主義創造者,對其自身的身份進行強烈的認同,從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業理念。在以課堂為核心進行創業教育時,需要設置創業的啟蒙課程,創業啟蒙課程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但是,當前高校對于創業啟蒙的課程存在著認知的偏差,大多數的高校在進行創業啟蒙課程普及時,多數是讓學生從思想上接受創業,并且借助于多數成功創業人士的事跡,來向學生宣傳創業的價值。這種宣傳式的教育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尤其是不能夠讓學生對于創業活動進行充分地認知。創業啟蒙課程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以及創業習慣來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并且讓學生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完成創業體驗。創業啟蒙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接受,更要讓學生在行動上進行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同時,在創業教育啟蒙課程中也必須要加強文化認同的相關理念。尤其是融入全新的思維方式來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高校可以加強創業思維方式的訓練、創業人生發展的設計,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創業啟蒙課程,關注社會實踐,關注創業的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方法,將相關的活動融入到課程建設當中,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創業啟蒙中燃起對于創業的希望,并且能夠形成清楚的創業發展路線,鼓起創業的信心以及勇氣,并且能夠充分的認識到文化的內涵。此外,在教學課堂中也必須要結合創業課程來融入文化認同的內容,尤其是結合課程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融合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使得學生能夠實現文化認同,讓學生能夠在創業課程中形成創業的意識、發展創業的能力,體會到創業的價值,最終能夠喚醒個人的價值追求。
第二,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認同需要借助于隱性教育的路徑來實現。隱性教育路徑主要是借助于文化的建設來進行發展,尤其是重視創業文化的塑造,整合社會的資源重視,對于學生的價值關懷。這種隱性教育的路徑需要結合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來進行。首先,在物質文化層面,主要是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先進的創業文化設施來實現的。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學校和老師可以通過相關環境設施以及宣傳等暗示教育的方式傳遞出價值理念,并且引導學生來接受這種信息刺激,潛移默化能形成自身的價值共識以及文化認同,借助于文化的塑造,來激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在暗示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形成共性的心理狀態,并且能夠通過直接以及間接的暗示讓學生接受環境的感染,并且敢于表達個人的態度以及看法。高校需要設置專門的創業實踐空間,包括實驗室、孵化園、體驗基地等,從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讓學生能夠自然的融入到創業環境中經過實踐可以自覺的形成文化認同,并且使得文化認同能夠從理性向感性方面產生飛躍。同時,高校也可以設計開放性的校園文化環境,鼓勵學生敢于表達、敢于批判、敢于創新,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個人的觀點,激發深層次的創造活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其次,制度文化層面。創業制度本身是國家以及群體對于創業所保持的態度理念以及行為規范,因此,在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認同中需要將隱性的創業價值觀實現起來,并且結合創業制度的運行來達到最終的目的。創業制度中激勵機制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激勵機制不能夠狹義的理解為利益的誘惑所展現出的行為,而是通過完善的具有充分調動性的文化體系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再其次,精神文化的作用。精神文化主要是塑造相應的精神氛圍,尤其是將文化認同融入到校園生活、大學文化理念中并且使得這種文化精神能夠融入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精神文化對于個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相應的感染機制來引起學生的同化反應,在大學創業教育中精神文化的感染,包括社會環境、輿論氛圍以及校園活動的感染。社會環境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整個社會環境是創業文化生成的重要平臺,對于大學生文化認同產生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激發大學生創業的精神動力,并且產生認同的價值理念。輿論氛圍以及校園活動都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認同產生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讓學生親自進入到創業實踐的情景中感受創業精神的文化感染,這就要求相關的教育者借助于校園活動平臺來模擬相關的活動,組織相關的比賽,從而使得相關的精神能夠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引導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文化的感染,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
第三,將思想轉變為行動。以思想轉變為行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為了實現學生的文化認同,就必須要轉變教育的思維,尤其是將思想轉變為行動,真正的感染學生、實現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的創業行動。因此,創業教育的相關教育者,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理念,同時也要讓學生將創業思維逐步轉化為創業信念,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并且堅定創業的信念體系。高校教育者需要通過引導式的教育,讓學生克服對于創業失敗的恐懼,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失敗的作用,鼓勵學生在創業實踐的過程中磨練個人的觀念,幫助學生尋找創業失敗的改進方法,并且通過理性的價值觀念來賦予學生堅定的創業信念。
創業教育必須要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借助于課堂教學、文化塑造以及思想轉變來不斷地加強學生的教育引導,從創業教育的目標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來進行創新,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理念,喚醒學生的創業理想、創業價值選擇,以及樹立堅定的創業信念,來達到最終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