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
摘 要:“五四”運動是眾所周知的一次以青年學生為主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對于社會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毋庸置疑,“五四”運動的開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迅速傳播的加速器。回顧“五四”運動,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五四”運動的真實歷史,了解內部蘊含的時代精神,還能領悟到“五四”運動與和平社會的牽連,探索出它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現實啟示。
關鍵詞:“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7.063
1 “五四”運動的發展歷程及精神內核
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經歷了西方列強發起的一次次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反抗的屢遭失敗,導致社會民不聊生,整個華夏民族尊嚴盡失。日本企圖滅絕中國的計劃中,簽訂《二十一條》使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受到了嚴重的心靈沖擊,這一范圍更是波及大多數平民百姓,整個社會陷入強烈憤慨。在一次又一次革命任務慘遭失敗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各界人士終于開始從沉睡中蘇醒,由青年學生主導的反對恥辱的《二十一條》的活動一觸即發。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再一次觸及了國人內心深處的憤慨。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在大會上的合理要求卻遭到拒絕,并且大會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權轉讓給日本,在此情況下,當時的北洋政府竟也選擇了簽字,這一舉動徹底觸及了憤怒的民族,“五四”運動應運爆發。
在“五四”運動中,最先發起的主力軍是一群青年學生。1919年5月4日,大批青年學生在天安門廣場拉起白色條幅,上面寫著“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標語,同時要求懲戒賣國賊。北京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影響迅速擴大,天津、上海等地區也紛紛出現了大型游行示威活動,海外華僑和國外留學生也積極參與了進來,影響范圍空前浩大。當時學生們的愛國舉動贏得了孫中山的同情與支持,北京政府被迫釋放了被捕學生,但下令會鎮壓學生的運動。6月3日,學生運動的勢頭反增不減,各高校學生紛紛自發組織街頭演講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強烈的攻勢導致近千名學生被捕入獄,這引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慨。此后,以上海為首,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所謂“大罷工”的運動號角徹底打響。北京政府對民眾的舉動震驚不已,再次被迫釋放全部學生。此外,在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了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自此,“五四”運動也算是取得了較為完全的勝利。
這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孕育了“五四”精神的誕生。“五四”精神的精神內核即是愛國、民主、科學、進步等具有先進性的價值觀念。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正是在“五四”精神的凝聚之下才得以完成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帶領人民走向今日的輝煌。在和平年代的現代社會,“五四”精神依舊被大眾所傳承,成為當前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一面鮮明旗幟。首先,“五四”精神是一種愛國精神。“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規模龐大的愛國運動,近代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經歷了太多諸如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遭受不公平對待、被迫經歷由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發動下的慘無人道的侵略。為此社會各界的知識分子、愛國志士并不甘于國家忍受于如此的屈辱之中,相繼組織了各種救亡圖存的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中國的前途并無曙光。社會各界愛國志士心中的怒火早已被燃起,怨恨與不滿已經得到長期的積壓,心中的愛國抱負不得實現。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終使積壓已久的愛國情懷得以釋放。愛國精神始終是牽動“五四”運動的一根精神主線,所以,“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偶然,也是必然;其次,“五四”精神是一種民主與科學的精神。“五四”運動首先就是由接受先進教育的青年學生發起的,他們是具有先進思想的一批青年學者,他們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腐朽,不適應時代潮流的思想。民主與科學精神是先進的,更是我們需要長期堅持的。當前,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學者,將在民主與科學的引導下研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為推動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具有建設性的意義;最后,“五四”精神是一種進步精神。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部進步史,我們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近代中國經歷的種種磨難。敵人的炮火雖然炸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也帶來了各種社會所需的先進思想,我們開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救中國。從洋務運動的用技術救國到新文化運動的用思想救國再到之后只有改變制度才可以救中國的覺醒,每一次運動都是進步的精神在推動的,“五四”運動也不例外。
2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促使了先進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思想發生了階段性的改變。近代中國飽經滄桑,各界愛國志士展開了一系列救亡圖存的運動。洋務運動時期,由于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沖擊,先進知識分子認為,要向西方社會那樣,用技術進步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原有的封建制度不能改變,因此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單單靠技術這一外在因素作用是不能救中國的,他們開始企圖通過宣傳諸如反對封建迷信,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先進文化為手段來改變中國現狀。“五四”運動、辛亥革命的爆發,使知識分子們意識到,技術的進步、思想的改革,這些都沒有問題。但只依靠這些外在的和表面的東西是不夠的,要想改變中國的現狀就要究其根本,即需要運用革命手段來徹底變革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只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
(2)“五四”運動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時期,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有志之士第一次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這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基礎。“五四”運動爆發兩年后,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以后,中國便有了發展的主心骨,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領導下,中國人民走向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核心。
(3)“五四”運動促進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五四”運動期間由于對民主和科學的宣傳力度空前強大,社會各界民眾的政治意識和民主觀念大大增強,這使得“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主義離不開民主政治的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更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前提條件。因此,“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動顯得意義非凡。
3 “五四”運動的現實啟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組織原則。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的不同之處在于,資本主義講求的是個人利益之上,商品經濟之所以誕生也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這是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但絕對不是能夠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穩定發展的環節。共產主義社會中,講求和諧社會,講求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講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共產主義社會是一種理想社會,是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階段,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五四”運動的爆發是由成千上萬的學生率先發起的,隨后運動遭到了北京政府的制止,此時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因此才有了之后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和學生罷課,這樣的規模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可能當時的政府根本不會想到,憑借區區幾個青年學生的力量,能夠生出多大的事端,但是歷史事實卻給了我們一記值得警醒的耳光。在現如今的和平年代里,雖然沒有了曾經的戰亂,但道理是通用的,那就是中國共產黨要想鞏固自己的領導,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動搖,堅持走群眾路線,學會像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一樣,動用和依靠群眾的力量才能鞏固自己堅強的領導,帶領群眾走向偉大勝利,權力永遠掌握在人民的手中。黨和人民的聯系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當前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須要緊緊依靠群眾。因此,中共共產黨的領導者必須時刻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只有長期不懈地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才能使黨的事業永葆生機。
(2)青年學生的力量不可小覷。青年強則國強,在“五四”運動中這一道理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政府軟弱無能,簽訂不平等條約,做出種種妥協事件的情況下,是一個個青年志士紛紛表示強烈不滿。他們受教于各大高校,年輕的資本使他們具有活躍的思維,受教育的程度使他們可以比平常人更容易接受先進知識的洗禮,愛國主義情懷也比平凡人要強烈許多。正是因為他們的正義和果敢,才有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也有了這一偉大歷史的偉大勝利,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運動的勝利,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我們現實社會帶來意義非凡的啟示。在任何社會,任何時期,青年學生的力量都是強有力的,不容小覷的。他們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未來也將走向社會的各個重要崗位服務于政府,服務于人民。政府應時刻尊重他們的教育,關注他們的成長,為青年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青年人就像早晨的太陽,永遠散發著光芒,也時刻在為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做準備。
(3)正義是壓倒邪惡的武器。“五四”運動的成功是因為青年志士的果敢,是因為廣大民眾的愛國情懷,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的愛國運動,它是正義的運動,不是反動的運動,它的性質就奠定了可以勝利的根基。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戰勝資本主義也是相同的道理。資本主義是罪惡和骯臟的,是沾滿人的鮮血的,他們燒殺搶奪的種種卑劣行徑無疑是自掘墳墓。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正義的,是高尚的,是人們理想社會的追求,因此它可以戰勝資本主義,也確實戰勝了資本主義。時代與時俱進,正義永不過時。當今社會,我們依舊要堅持正確道路,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改變,堅持不在國際上稱霸,做好自己的發展,最終一定會走向共產主義的偉大勝利。
(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堅持改革創新。在“五四”運動中,運動的倡導者就是接受了先進理念、先進思想,積極吸取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剔除其糟粕所得到的結果。正是他們長久以來接受的文化與知識率先敲響了他們愛國的警鐘。在新理論、新思想的作用之下,他們意識到要想使中國擺脫軟弱無能和任人宰割的被動局面,要想使中國走向進步,發展壯大,必須有人站出來發出反抗的聲音,一味順從和忍辱負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也要將改革與創新的教育散布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故步自封沒有進步的空間,只有改革掉制度中糟粕的成分,不斷更新換代,社會才能發展前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在“五四”運動中,創新的思維可以使人警醒,而在現代社會,創新的思維可以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國家的發展需要改革和創新,作為改革和實踐者的青年人更要有意識地樹立改革和創新意識。
4 結語
“五四”運動雖已過去100多年,但“五四”運動的精神將永駐人心。這場空前絕后的愛國運動不僅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劃時代性質的改變,也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良多經驗啟示。我們必將不忘初心,牢記“五四”運動的史實,承接“五四”運動的精神與現實啟示,繼續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沙健孫.“五四”運動及其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3).
[2]馬紅霞.對“五四”運動精神實質的再認識[J].祖國,2013,(04).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
[5]彭明.“五四”運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李蓉.“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J].中共黨史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