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以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化的人為終極目標、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和以教師為核心的理念。通過教育信息化推進和引領高校教學改革,探索和創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現代模式。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學改革;以生為本;教師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84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正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新媒介環境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更多的應用,教育信息化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已明確指出教育改革必須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環境和需要,未來教育改革的總體方向是教育信息化。高等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和教學改革都應該遵循學校教育的特定規律,應該遵循特定的教育原則,以學習者為中心并以構建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系統和教育機會平等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和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教育價值觀,學校需要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學校在線課堂設計應該成為新技術環境條件下教師的基本技能。本文主要在對教育信息化內涵和目標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探討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 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與目標
教育信息化的實質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發展教育事業,適應信息化時代和數據時代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新要求,實現教育根本目標的。因此,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為本,信息化為手段,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實現高效高質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信息化建設要尊重教育教學的規律,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學習行為的特征和愿望,要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環境,以“發掘潛質、激發興趣、指導學習、成就價值”為目標。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和咨詢師,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轉換角色定位,同時還要在認知和技能上提升才能真正適應。學校要為教師構建能夠實現人的智能和技術優勢相結合的人技協同教育系統。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教育信息化系統中教師和計算機各得其、優勢互補,共同為學習者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和服務。
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終效果要用高校培養人才目標實現程度來衡量,要用學生的感受和學習滿意度、學習質量提升程度來衡量。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原則
2.1 人本原則
無論怎樣,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都不能偏離高等教育的目標,必須始終以學生為本, 以教師發展為核心。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始終要遵循教育的本質、始終堅持以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化的人為終極目標、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任務。
教育信息化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教學不僅可以傳統的當面教授進行,也可以提供線上自主學習的各類資源,師生還可以及時便捷地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實現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的教育目標。這樣的教育生態有別于傳統的教育教學環境,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是本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而且還要有能力利用教育信息化資源表達教學內容和管理教學過程,同時,對學生的教育和交流手段也要不斷適應和提高。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下自主學習可能會成為主流模式,每個人在滿足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實現個性發展的目標。
要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教師是核心。高校要鼓勵教師面對新科技快速發展的挑戰樹立科學理性的態度、培養對新科技敏銳的目光和跟蹤先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和綜合素質,要鼓勵教師學習和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工作,提高教學資源整合能力和教學質量。
2.2 系統性原則
新型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廣泛技術轉移推動了信息傳播媒介的創新,媒介的“容器”和信息傳播機制都已經發生了重大、甚至顛覆性的變化。所謂媒介的“容器”是指攜帶信息所使用的介質,信息傳播機制是包括與信息傳播相關的技術、組織和文化條件等方面。傳統媒介的容器主要有甲骨、竹簡、帛書、紙書、相片、錄音磁帶、電影膠片、錄像帶、影音光盤等,信息傳播技術主要有通訊類(驛馬、電報、電話、傳真等)和廣播類(布告、報紙、雜志、無線電、電視等)。信息時代的媒介條件和環境與傳統社會有著天壤之別,新的媒介環境塑造和影響了人類社會關系和教育模式,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模式與同質性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的需要。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注重教育信息系統的系統性,要具有統籌規劃和資源協調配置的戰略思路,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它更應該體現為人、機和環境的系統性工程。高校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兼顧點與面、要協同推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教學與管理、技能與素養、小資源與大資源等協調發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兼顧到學生、教師、技術和各類硬件設施之間的匹配與協調,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人的問題可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因為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在接受新事物的態度和能力方面會表現為極大的差異性,學校在建設教育信息化系統時要引領“人”與設施、環境的協調關系,以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系統的作用。
2.3 漸進性原則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將知識的講授和知識的內化在時空上分隔開來,知識的講授是將統一的內容進行“標準化”講解,很難根據講授對象的認知和能力水平進行個性化講授,學習者對知識的吸收消化也很難得到及時的幫助。“Khan Academy”創始人薩爾曼·可汗是借助新型信息技術幫助大眾獲取知識的先鋒,簡直引領了一場革命!確實,可汗學院的創建似乎顛覆了傳統學習和教學模式,但要能真正利用好它的前提條件是學習者有明確的目標和強勁的驅動力,顯然對于成長中的學生和普通學習者是不太可能的,需要有人引導和激勵,并有源源不斷適應學習者的新資源。
雖然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高校教學中傳統課堂教學仍然占據主流地位,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新的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滲透相對遲緩;二是教育中的“人”的惰性所致,概括而言,本質上是人的問題,人們接受新事物都有過程,而且接受的程度和速度差異很大,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要注重解決“人”的問題并在逐步推進中使人與技術、與環境相協調發展。
2.4 持續創新原則
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廣泛深入的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正不斷深度融合,為開發和創新教育教學資源、促進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突破時空限制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高校教育信息化要“堅持融合創新。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融合應用階段邁入創新發展階段,不僅實現常態化應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3 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思考
很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硬件設施已比較完善,如教室和學生宿舍都有網絡覆蓋、圖書館和實驗室提供更好的虛擬資源和電子資源,但教育教學的方式和結構并沒有重大改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方法和習慣沒有發生重大改變。教育者和學習者對教育生態的變化不夠敏感,對自身教與學的行為變化不夠敏感,導致對教育信息化生態變化的適應性比較遲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使教育教學具有很好的針對性,提高師生適應新型教育生態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很難一蹴而就。未來,教師如何組織教學和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教室如何布局等問題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才能讓技術和教學更好地融合,實現協同發展。
利用教育大數據推進教育信息化,更加精準和及時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和需求。我們正處在信息時代,而且已經進入數據時代,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的廣泛應用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并將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數據,這些數據是極其重要的寶貴財富,其中隱含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提供了條件。作為知識資源的積聚領域—高等學校迫切需要走在其他領域的前面開展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研究,將教育相關的大數據轉換成有意義的知識和信息,服務于創新發展教育教學方面。
要改革現行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系統開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改革和創新。譬如,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由教師主導,學習者基本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要避免傳統面對面現場教學中學習者為應對可能來自外部的負面評價而產生自我保護式的回應。又譬如,利用教育信息化系統克服學習中的“遺忘”問題。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解決遺忘的主要辦法就是及時重復。當然如果簡單重復老知識就會像傳統面授教學中那樣讓學習者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會失去在線課堂生動活潑的優勢,所以可以在課程設計中將已有知識框架為基礎不斷增加新知識,克服學習者在嶄新知識領域學習費勁而低效的問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趙曉曉.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混合式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