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總給企劃部一個項目,組織編寫企業文化讀本《員工成長故事百例》,在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慶典上頒發。八個月后,該書出版。HR去雙一流大學校招時,順便帶去六本。他們在一群觀望者面前,從展臺下拿出書來,結果被一搶而空,凡是得到書的應屆生,第二天都簽約了。
為什么?吳總說,因為故事里有邏輯,卻比邏輯更有力,沒有故事的企業,行跡可疑;沒有故事的品牌,無人問津。
“吳總,您能分享一下20年創業的經驗嗎?”
“記者朋友,您應該問我,20年創業之路哪些值得回憶?”
員工總說,說教是病,得改。就像兩個相識不久的朋友坐在一起喝茶,不聊各自的故事,只講“第一點、第二點”,尬聊滿分,沒得交。有句話總結的好,打通人脈靠文脈,文脈不通無商脈??扇伺c人的交流又需多維模式。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影響他人的三種方式:喻德、喻理、喻情。而世人尤喜喻情。從《圣經》到《論語》,用的皆是故事法則。
調查顯示,中國80%的企業管理者不會講故事、不屑講故事,致使企業的雇主品牌之路行進緩慢。而那些成熟管理者“智造”的故事力,卻給企業帶來不菲的效價。正如業內總說,如果你認為馬云是最會賺錢的人,那是因為他首先是最會講故事的人。
德魯克曾說過:“如果無法衡量,那就無法改進?!倍晃豢茖W家說:“如果真的衡量,那就會被數字蒙蔽。”聽糊涂了吧,那咱就找一個殿堂級的商業奇才出來印證形象思維的價值。1998年,喬布斯穿著他那標志性的黑色高領毛衣,以卓越的講故事的能力發布蘋果第一代iMac上市的消息,“它是像在辦公桌挪動文件那樣可以輕松操作的工具”,形象的喻證使其獲得巨大的財富回報。
人們習慣于透過輿論世界認知現實世界,而認知革命的起始,就是人類學會了講故事。沒有故事,就莫怪聽眾靈魂出竅。能站在舞臺中央講故事,豈止是廣而告之,更是自我復盤。
阿塞拜疆是一個不大起眼的國家,但其果農偏偏擅種石榴。他們剛向歐洲推銷石榴時,介紹其海拔、水土、光照、含糖量等等指標,消費者并不太動心。高明的文化人出手了,只用六個字便贏得了大賣——這是上帝之果。
故事是很柔軟的東西,不披鎧甲,就像初心,帶著它上路可以暗示一種精神手腕。文脈的開掘,往往一厘米的寬度要用十公里的深度耕耘,進而讓接受方產生數據無法實現的關聯。假如您是企業人士,該曉得故事價值的方法論:激活文脈+打通商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