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管理者沒有捋順一個邏輯:我們要堅持“因事用人”而非“因人設事”。即,以任務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打個比方,交響樂團缺了一位大提琴手,樂團指揮絕不會找一個雙簧管吹得極好的人來湊數,即使這個人的名氣遠超其他大提琴手。
所以,衡量一個人的成就高低,應該按照他的實際貢獻大小。否則,我們只會注意“誰好誰壞”,而忽略了“什么好什么壞”。用人的時候,也只會考慮“我喜歡這個人嗎”,而不會考慮“這個人在這個職位上,能不能干得非常出色”。
“因人設事”還有個不利后果,就是一定會產生恩怨派系,組織絕不能出現這種情況。人事的決策,要公平和公正,否則就會趕走好人,破壞好人的干勁。當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有時確實存在“因人設事”的必要。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究竟該怎樣用人,才能既發揮他人的長處,又不至于陷入“因人設事”的陷阱呢?大致來說,不外乎下面三個原則:
第一,不要設計一個“常人”不可能完成的職位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項任務就是合理設計職位,一旦發現某職位設計不當,就會立刻重新設計,而不是設法尋找天才來擔任。組織的好壞,不是由天才來驗證的。只有讓“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凡事”的組織,才是好的組織。
第二,容人之短
高明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所長的同時,必須接納別人的缺點。西方諺語說:“仆人眼里無英雄。”與英雄接近的人,總能發現英雄的缺點。但這并不妨礙,英雄還是英雄,雖然免不了有缺點,但也不妨礙英雄在歷史舞臺上呼風喚雨。
有效的管理者會問:這個人如果擔任這項任務,是否能表現得與眾不同?如果答案為“是”,那就不必猶豫,繼續重用。
第三,有一套與眾不同的考評方式
幾乎每個大型組織都有一套評估考核人才的程序,然而很少被真正采用。人事決策的時候,誰也不會專門去翻閱檔案,考評如同廢紙。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都有一套與眾不同的考評方式。比如,考問自己:如果我有個兒子或女兒,我愿意讓子女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這樣的考評方式,雖然與通常做法不同,卻更能客觀地看待一個人。
中國有句老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其實,三個臭皮匠,往往還比不上一個臭皮匠,因為他們會各行其是。只有歷經績效、結果檢驗的人,才值得被重用。這是一條用人鐵律。今天的人才,不再像過去一樣需要遷就自己的工作,同時年輕人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也越來越困難。任何一項人事任命都是一個賭注。但是,只要抓住了他的長處,就至少是個合理的賭注。這項原則,在今天已日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