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近幾年,各地方政府對人才空前渴求,它們紛紛曬出大招、奇招,試圖從北上廣深的虎口中奪食。據教育部統計,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834萬人,各大城市吶喊:我們拿什么吸引人才。多個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讓“畢業即失業”的高校畢業生們,仿佛變成了各個城市分搶的“唐僧肉”。
習近平總書記曾反復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當一種事物需要強調的時候,說明推進其發展是有坡度、有難度的,故言之“推進”,自后往前推需要中央政策引領,從下往上推要靠地方政府自身。
遙想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篇秦國的《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由此,秦雖小國僻遠,卻脫穎而出,成就六合天下之業。相比之下,曾經雄霸一方的楚國,為何人才紛紛去了秦國?像極了今天的人才紛紛流向北上廣。據統計,戰國時期的秦國,在22個丞相當中,楚國籍的丞相就占了7個。楚國的官員大多來自王室的貴族,很多底層的有志人士得不到重用。此外,當時楚國的刑法非常的嚴酷,大多人因為害怕而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最重要的是,楚國國君過于昏庸,有理想的士子們自然不愿跟在這樣的君主身邊。

相對于當時的楚國,秦國就開明許多。秦國位置邊遠,文化相對落后,也就造成了國內人才較少,當時的秦國為了發展自身的實力,大力招攬各地的人才。有很多史料記載,當時的秦國,光是“外國”人在管理層的就達六十多人。
同時期的另一位重視人才的君主是齊威王,他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有一次他同魏惠王會談,惠王問他,你有明珠嗎?齊威王說沒有,惠王很詫異地說,我的國家小,還有十顆光照幾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沒有呢?威王說,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樣,我以人才為明珠。當時,說得惠王在會場上很不好意思。齊威王的回答不是隨便的調侃,而是很有底氣的,完全以自己的強項比人家的弱項。
由于齊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使那時“齊最強于諸侯”,曾在桂陵、馬陵之戰,大勝魏國,使得一向自詡清高的魏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來朝見。
歷史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無論是公司企業還是黨政機關,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工作人員,都有著對人才的極大需求。這些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能夠給整個單位帶來勃勃生機。一個地區的發展就更加呼喚人才。
近兩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引入政策最值得關注。四五年前,從內地考入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基本上大部分都留在香港或者選擇繼續出國深造,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也開始將深圳和廣州也放在考量的范圍內。以深圳為例,生活舒適度明顯要高于香港,住房條件好很多,對應屆畢業生落戶還有額外幾萬元的補貼。
相較于北京、上海日益嚴苛的落戶政策,粵港澳大灣區不少城市近年來為吸引優秀的應屆生落戶,都推出了相應的落戶補貼,對落戶當地的應屆生給予直接的現金獎勵。而在招攬高層次人才方面,更推出一個個名字響亮的招才引智計劃,如深圳的“孔雀計劃”、廣州的“紅棉計劃”、東莞的“藍火計劃”、惠州的“人才雙十行動”、珠海的“珠海英才計劃”等等,香港和澳門也不甘落后,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公布中長期人才培養行動方案等等,通過包括項目獎勵金、購房補貼、人才綠卡、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落地,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
近年來深圳一直秉持“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實行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2017年全年引進應屆畢業生約10萬,在職人員約13萬,其中海外留學歸國人才約1.8萬。而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深圳市共有全職院士29名,累計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0547人,已引進歸國留學人員超10萬人,發放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18億元。有效的人才政策首先要充分發揮好市場配置人才的基礎性作用,然后再讓政府在關鍵領域發揮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近年來深圳在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作用方面吸引人才成效顯著,而從政府層面,在2017年成立了規模為80億的深圳人才創新創業基金,主要投向國家、廣東省、深圳市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包括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的項目以及國內外前沿技術、原創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進一步為深圳高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完整的產業鏈,靈活的市場機制,飛快的技術轉化速度,良好的創新生態,使得深圳對科技型創業公司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二、三線城市對人才的搶奪也已趨近白熱化,總體來看,一類是搶人政策,一類是用人政策。前者來的是人口,具有臨時性;后者來的是人才,具有持續性。這意味著,從搶人到用人,有一個關鍵點:留住人才。近年來,無錫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穩步轉型,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日益增高,無錫堅持以“高精尖缺”為導向,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創新人才體質機制,推動人才隊伍規模和高層次人才數量不斷攀升。2017年,無錫全市人才總量已超過160萬人,高層次人才數達11.1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才超過1.1萬人。在無錫的限購政策中,對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購房提出個人所得稅和繳納社保的年限要求,但是政府并沒有搞“一刀切”,而是明確規定“符合省、市有關人才引進政策的非本市戶籍高層次人才”對象除外,這充分體現了無錫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和渴求。2017年制定出臺的《關于深化“太湖人才計劃”的若干意見》又進一步強化高層次人才在醫療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力度。在2019年“太湖人才計劃”優秀大學生“錫引”工程中,大學畢業生在錫工作后的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都有大幅提高。同時,各區縣也更加注重引才軟環境建設,在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廣泛搭建橋梁,盡可能吸納更多人才。
如果僅僅把人才定位于學歷技術,而忽視了城市的實際需求,只會導致引進的人和崗位的脫節,不會給城市帶來任何活力。如果新城市人沒有長期預期,只有臨時就業心理,他們也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上。
人才生態的不斷變遷,注定加快經濟環境的裂變速度。“搶人大戰”與其說是一場人才爭奪戰,倒不如說是各大城市在戶籍、住房、醫療、發展空間、人文環境等綜合實力上的競爭。需要注意的是,搶了人才,還要用好人才。畢竟,想要百家爭鳴之盛況,須得有海納百川之氣魄。最終,誰能封王,誰會落寇,時間自會給出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