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洋
最近,朋友小影向我訴苦,她身邊好多同輩的親戚朋友都出國發展了,但自己卻礙于一些家庭因素留在二線城市的家鄉,那種感覺就像“心中埋下了根針,時不時會刺痛一下”。她問我道:“你在什么時候感到壓力最大?”我笑稱:“那就是陪父母看《新相親時代》,那么多同齡人要么是集團總裁,要么是創業達人。”人比人氣死人,為啥精英都是別人家的同齡人呢?
繼百度推行“高管年輕化”計劃之后,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宣布重金提拔和培養更多的90后年輕員工進入管理層。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具有創新活力的年輕群體,而“高管年輕化”在賦予年輕人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潛移默化中也在加劇著中青年人之間的同輩壓力。
同輩壓力,西方學術上解釋為,因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但現在,這個概念似乎還要外加一層,也就是還要包括同輩(即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互聯網連接了世界各地相對獨立的個體,使得同輩壓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同學、朋友等熟人社交之中,人們甚至會跟遠在天邊的陌生人暗自較勁。
在國際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Quarter-Life Crisis”,意為“四分之一人生危機”,主要人群是二十到三十歲的人。這些人的發際線還沒后移,啤酒肚也還沒起,怎么就稱之為危機了?英國知名行為心理學家唐娜·湯森博士分析,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正是危機產生的土壤,因為當今時代一個人的價值總是與他擁有的東西畫等號。
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的例子,某某同學大學畢業放棄了父母安排的穩定工作,毅然決定北漂創業,如今事業愛情雙豐收,財務自由、坐擁百平洋房,過上了我一直夢想的“抱著寵物在家里看海”的甜蜜生活。反觀自己,并沒有那份孤注一擲的勇氣,對待工作也少了一點赤誠與熱愛,甚至連找份穩定工作的人生第一個小目標都尚未達成,危機感頃刻爆發。同樣,光鮮亮麗的明星和網紅的生活也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多壓力,讓他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現在的年輕人比以往更加期待得到賞識和認同,總想著一定要在30歲之前取得成功,過上富足而獨立的生活。殊不知,一旦空想破滅,帶給自己的則是更長時間的失落感和空虛無助感。
互聯網縮短了明星、網紅和成功人士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仿佛親自見證了這些人的生活,就和他們一樣擁有了什么似的。可事實上,所見并非所得,你只是沉浸在他人創造的虛幻的快樂之中。那些令人捧腹的新奇內容和令人羨慕的工作與生活刺激著你的大腦,分泌了大量多巴胺讓你精神愉悅,然而乏味的生活又將你拖入現實,于是你開始慌張、焦慮、無所適從。當你看到網絡上有那么多大V、段子手在自我嘲諷為“佛系少年”與“網癮少女”的時候,你或許會以為大多數同齡人已經屈服于這四分之一人生危機之中,迷茫而不必行動,繼續埋頭享受生活就好。而事實上,有更多新時代的年輕人懂得正視同輩壓力與隨之而來的危機感,他們正努力跳出舒適圈,重新規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追尋自我價值的旅程。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之后,我們原本期待能夠在企業單位里大展宏圖,實現理想,走上巔峰。可繁忙而枯燥的工作,一眼望不到頭的職級,以及入不敷出的工資,將我們桎梏在一個尷尬境地,我們會不停地質問自己:“我的人生價值到底在哪里?”從前都說“三十而立”,但似乎成功對于自己來說卻是遙遙無期。
其實,你并不孤獨,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必須要經歷的過程。豆瓣里有個“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對抗小組”,簡介中描述的其實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狀態:“二十多奔三的年齡,參加工作三五年,像一輛車突然駛進了霧霾,迷失了方向;每天做著自己沒太大興趣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加班復加班,卻沒見長多大本事,離開這份工作自己又不知道還能做點兒什么……”這個小組里的人們每天會互相監督打卡學習,彼此鼓勵一同渡過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危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抵抗和掙扎,“喪文化”由此應運而生。喪文化曾經作為年輕人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但其實這種自我調侃只是逃避現實的表現,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更有擔當。今年起,我國的網絡視聽節目協會規定網絡信息不得出現宣傳喪文化、頹廢人生觀等內容,發揚正能量才是王道。同時,各地還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未來是屬于年輕的一代,而我們與其將他人的優秀視作同輩壓力,不如將其看作一種人生激勵,縱然道阻且長,但只要有一顆不服輸的心,即便現實再苦,終究會苦盡甘來。
那么,身處壓力和危機之下的我們該怎么辦呢?這里有幾條小建議,可以與你共勉:
1.日常復盤
《奇葩說》中楊奇函說過,每天都會問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博學了嗎”。如果沒有,就要去思考怎樣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進步一點點。這不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日常復盤嗎?其實,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迷茫都是來源于對自己的不信任、對自身的能力的懷疑和誤判,而日常復盤恰好是我們深刻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修補和提高。具體來說,比如提高英語口語,或者學會PS、PR等小技能,甚至解決一件棘手的事情都算一種成熟和進步。在精專主業的同時,也可以適當涉獵跨界的知識,畢竟在職場中,多一項技能就多一條出路。
2.調整職業錨
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職業錨強調個人能力、動機和價值觀三方面的相互作用與整合,是個人同工作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斷調整的。職業錨可以幫你認清一個清晰而真實的自我,從而在面臨職業選擇時,做出與自己真實內心相匹配的職業決策。

即使你昔日同學的公司上了科創板,閨蜜在世界時尚之都工作,我們都應該知道成功的經歷是不可復制的。承認自己的獨特與不足,才是真正成熟的開始。調整好自己的職業錨,有了清晰的目標,才不會盲目欽羨他人的碩果。
3.勇敢試錯
我們都有過年少輕狂,同樣也走過不少彎路,但是正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歷,才能成就現在的自己,在不斷的試錯當中,才能找到一種相對正確的狀態。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經歷過跳槽,但是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勇敢轉行,開始接受一份全新工作的那些人,例如小梨和娜娜。她們曾經是我一起做數據分析的同事,在前公司被收購的時候,選擇將職業建立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上,一個去做了心理咨詢師,另一個去做了經紀人。
每個人能夠承受的痛苦是有限的,所以要把你能夠承受的緊張和壓力,用來試錯、冒險,攻克難關,而不是和同輩比較,維持現狀,迎合環境。即便人生有無限可能,我們只要能做到自己的最大可能就好。《荀子·修身》中論道:“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人可以為你指一條明路,但你可以比昨天更優秀,哪怕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