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榮 史艷平
摘要:吉林市船營區文化館將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作為中心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再創新、再實踐,幾年里已經成功打造了“幸福從船營起航”“和諧鄉音歡樂行”“老百姓喜愛的歌曲演唱會”“翰墨飄香溢船營”等一系列群眾文化品牌。本文將就如何打造船營區群眾文化品牌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群眾文化 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活動
一、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思考與實踐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全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是一座山清水秀的魅力之城,全市轄船營、昌邑、豐滿、龍潭四區。而船營區自建市以來就是吉林市的核心城區,也是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之地,吉林市市政府也坐落于此。多年來,船營區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項工作均走在前列,而文化的作用更促使其城市發展的和諧穩定。現如今,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隨之對文化活動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因此,如何定位群眾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大問題。近年來,船營區文化館將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作為中心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幾年里已經成功打造了“幸福從船營起航”“和諧鄉音歡樂行”“老百姓喜愛的歌曲演唱會”“翰墨飄香溢船營”等一系列群眾文化品牌。每一項文化品牌活動都以“滿足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為宗旨,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并以各類傳統節日為契機,有效地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三貼近”為原則的活動,不僅在選擇內容上多方位、多角度,在表現形式上更是力求新穎,讓人民群眾都樂于參與、積極參與,并從中收獲樂趣。廣大群眾共享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活動建設的成果,有效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健康發展。
二、多維度、多渠道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一)有效依托“三節”,多維度構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節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人民群眾會自發的以各種形式慶祝節日,對此要將大眾零散的、碎片式的活動有效地整合、提升,使其變為有計劃、有組織的持續性活動,讓百姓在活動中不只是參與,更是體驗活動的樂趣,獲得成就感,不斷地提升自我。基于對以上的考量,其在轄區社區內創建了特色品牌文化活動“愛船營 愛我家”。如正月十五的元宵燈謎會、三月三的自制風箏放飛會、端午節的遠足踏青會、中秋節的賞松江兩岸風光、游龍船賽詩會、元旦社區舞臺大家唱歌舞歡慶會、社區乒羽賽等等,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將百姓與社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使社區成為百姓幸福的精神家園,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打造專業隊伍,多渠道促進品牌形成
群眾文化品牌建設是一項群眾文化系統工程,它區別于普通臨時性隨意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要有亮點,有特色,更要形成常態。活動內容必須接地氣,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要形成這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船營文化工作者必須立足于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團隊,帶動群眾文化品牌的形成與發展。文化館的在職、在編員工大多來自各個文藝院校,有著較強的專業素質,在演唱、舞蹈、樂器領域都有自己的專長。利用這一強大的專業優勢,文化館在館內免費開放的活動文藝團隊中優中選優,選定了幾支重點培養的隊伍,“松花江民樂團”就是其中之一。在確定重點培養對象后,文化館對樂團成員進行了篩選,依據社會力量補充進了一批有這方面特長的成員,樂團成員穩定后,利用每周周二、周四上午的時間,由李光輝副館長對其進行培訓指導。一年后,這支隊伍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現場伴奏能力,歌手的演唱水平與樂隊的配合默契程度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具備了現場演出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打造了“老百姓喜愛的歌曲演唱會”這一文化活動品牌。最初,我們帶領這支隊伍走進社區街道,在演出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找不足。2012年,這支隊伍已打造成型,完全具備了廣場演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每年的5月至7月間在轄區廣場每月舉辦兩場大型的“老百姓喜愛的歌曲演唱會”,現已持續了7年,已經成為船營區群眾家喻戶曉的、每年夏季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活動。
(三)依托船營地域優勢,打造群文品牌活動
船營區地處吉林市的中西部,松江水傍城區而下,松江兩岸綠樹成蔭,水中野鴨嬉戲成群。每年的4月到11月間,工作了一天的人們總會選擇來這里納涼、散步,在各種健身器材上上下翻飛;老年人則三五成群地坐在石凳上憶過往、談兒孫,再美美地議一議如今的好日子。因此,這里是船營居民茶余飯后的聚集地,也是辛苦了一天的人們放飛自我、聆聽內心聲音的絕佳之地。為了更好地豐富群眾生活,使百姓在休閑的同時更能欣賞到文化盛宴,文化館傾力打造了“幸福從船營起航”大型廣場文化周活動。每年6月,在第一場廣場文化活動開啟之季,都將有盛大的啟動儀式暨首場大型文藝演出與群眾精彩見面,此后在6、7月每個周日的船營臨江游園廣場,群眾都能欣賞到這樣的文化盛宴,與百姓一起幸福起航。
(四)延展拓寬服務領域,促進農村文化活動品牌的形成
船營區地域遼闊,區域面積613平方公里,轄1鄉3鎮,59個行政村。全區45萬人口,80%在農村。農村需要文化,文化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為了讓文化惠及、豐富廣大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繁榮農村文化藝術活動,船營文化館傾力打造了“和諧鄉音歡樂行”文化活動,歷經幾年的風雨兼程,終見彩虹。目前,這一文化品牌活動已然成熟,在村域內頗具影響力和感召力,更是船營區“文化惠民”“扶貧攻堅”“助力百村”等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活動形式更是貼近百姓生活,送演出(文藝演出、二人轉)、春聯、講座、培訓、書籍及慰問品,還有針對農民的歌手大賽“鄉村好聲音”等等。這些活動的持續開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了解和感受到黨和國家支農惠農的好政策,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能力,為建設文明、和諧、美麗鄉村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五)整合社會資源,促進合作共贏,推動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發展
船營區人杰地靈,這塊古老的土地賦予了船營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使船營區多年人才輩出。眾多的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京劇表演藝術家及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船營這片沃土上吮吸精髓,輔之情感、佐之人生,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筆墨揮灑韻味,捷思閃爍光澤”。文化需要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生動,因生動而傳承,因傳承而發展。因此,“翰墨飄香溢船營”這一品牌文化活動應勢而生,走出去,請進來,我們整合市書畫院、松花江美術館、市書法協會、市地書協會、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市藝術活動中心、市水師營博物館、市博物館、人民廣場管委會、世貿萬錦大酒店、鼎盛集團等多家企業、集團的文化、場地、人才、經濟等社會資源,創造性地開展了多次書畫展、筆會、京劇表演藝術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等活動。這些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以創新者的姿態擁抱中國夢,為全面推動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船營貢獻力量。
三、結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智慧城市資源多維度、多渠道創建社區基層文化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打造活動品牌,是基層文化館服務群眾的又一課題。只有不斷深化研究服務內容,才能創造品牌服務的多元化體系。所以在未來工作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升服務品質,才能為全面構建區域公共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劉桂榮,女,吉林市船營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文學>;史艷平,女,吉林市船營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美術>)(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