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萍
摘 要:課堂教學并不是單純的把知識點傳授學生,此填鴨式教學不可取。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四十五分鐘,授人以漁。所以我們既要好好設計好每一堂課的教學,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們應該結合目前我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性格特點,思維發展趨向去設計好課堂的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性格特點;思維發展特點;數學認知結構;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雖然在初中課堂中,每一節課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但是要上好一節課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結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性格特點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所以本文如何針對初中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數學教學進行探討:
一、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初中生正在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邏輯思維的連貫性、嚴密性和科學性都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完全以理論為主了。美國實驗心理學表明: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的聽教師講課要多得多。在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在教學的疑難抽象處,運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富于感染力的特點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學難點,進而優化教學內容和目的。
例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驗法。實驗在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學中是常用方法,而傳統的數學教學以嚴密的邏輯推理來論證,因而排斥實驗。但是許多數學發現都源于實驗——觀察、試驗、猜測、驗證。因而將實驗引入到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思維過程及數學思想的培養都十分有利,只有讓學生親自探究過程中得到的結論更易于讓學生掌握。就像九年級數學綜合題中求兩個圖形運動過程,重疊部分的面積,只有結合多媒體,讓學生動手操作,那么整個知識點就更加直觀形象化,便于學生的理解計算。
二、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其認識的特殊性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具體表現為:一是學生的認識對象以間接經驗為主,用最短的時間去掌握前人經過漫長歲月發現、發明的數學知識。二是學生的認知條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使學生能夠避免或減少許多認識上的失誤。三是學生的認知任務不僅僅在于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要加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外國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學生在考試中表現良好,但忽視創造性能力培養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缺乏個性發展導向。在課堂教學中,在教材組織上,應當努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使他們能夠切身感受到數學在他們生活中獲得成功的決定性作用。
三、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結構即所謂數學的認知結構
每個中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各有特點,個人的認知結構在內容和組織方面的特征,稱為認知結構變量。例如,學生在學習分數指數概念時,短期的認知結構變量可有下列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能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但對其概念和理論較為含糊;第二種是能比較熟練的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也能講述有關理論,但不明白為什么要推廣指數冪的概念與運算;第三種是概念較清楚,運算也熟練,但僅僅停留在明白規定新指數冪的意義上。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努力掌握教授內容的知識結構。并善于分析學生學習的認知結構,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且達到最佳點時才能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四、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因素,除了自身的認知結構以外,還有學習動機
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個由近及遠,由不完全成熟逐漸走向成熟,由低到高的發展階段,由于動機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而不斷變化,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在不同階段以不同方式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由于中學生年齡的特征,持續注意力一般都有限制,這在課堂教學中如此,對于某一階段的學習也是如此,例如在學習有理數運算時感到枯燥,認為與小學里學習的運算法則有類似之處,產生松懈情緒。因此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具體的做法有,一,組織好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二,組織好教學內容,使課堂容量、難易適當;三、激勵學生參與,講解應深入淺出,有重點,有條理;四、注意揭示思維過程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五、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應用;六,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針對性;七、注意對學生的錯例進行分析,等等。
此外,逆反心理在中學時期較為明顯。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大多存在解題思路狹窄,方法單一的缺陷和題目稍有變化就不知所措的現象。故而教學時應該注意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這種思維具有追求變異,從多角度多方位尋找答案,以及流暢性和獨創性的特點,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克服思維刻板與僵化,而且,對于培養學生成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論的創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變式與變形的教學;二是提倡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三是加強發散思維的練習與考查。
綜上所述,初中生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過程,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只有轉變思想,切實改變教學方法,深入研究,了解并合理利用學生的思維、性格特點,才能組織好課堂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提高課堂效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程曉亮,劉影,教學與評價研究 數學教學論.楊作東本卷主編,中國基礎教育年鑒,人民出版社,2012-2015,23-24,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