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雯怡
摘 要:閱讀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增加自身內在修養,語文考試中閱讀和作文不再是考試難題,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與教學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圍繞初中語文展開討論,對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總結該教學模式特征,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注意事項,希望對廣大教師有一定啟發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語文不同于其它自然學科具有較強規律性,教材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內容,注重的是學生境界的提升。語文教學不能將應付考試作為主要教學目的,應該將培養自主、創新型學生作為首要教學目標。閱讀教學需制定明確目標,在保證學生將課內教材吃透的基礎上,選擇相對應的課外讀本,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積累知識,讓語文知識深入骨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一、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概述
(一)概念界定
自主探究將老師從課堂主體位置上拉下來,但并未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兩者相互借鑒、相互補充,讓老師、學生合作起來,探究相關的閱讀問題,保證課堂效率。老師從知識的主動灌輸者,變成學生求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主動學習方。兩者處于平等地位,取長補短在探究式閱讀中共同進步。
(二)自主探究閱讀教學特征分析
1.自主
這是針對學生來說的,將課堂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其自行消化課文內容,總結疑惑向老師請教。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學生都不能丟棄主動探究習慣,始終如一的堅持此習慣,其閱讀水平才能悄然提升。
2.合作
探究過程孤軍奮戰,學生的思想境界難以提升,合作是開拓學生視野的最佳方式,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心境、思想都會發生變化,看待事物更加全面,將此特點遷移到閱讀中,能深度、全面解讀課文內容,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3.探究
探究意識的養成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閱讀教學中老師的引導顯得至關重要,引導并鼓勵學生探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探究過程難免出現挫折,學生要學會正確看待失敗,將其轉化為探究動力,不斷激勵自身探索文學奧秘。
二、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
(一)師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1.課內教材自主探究閱讀
初中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文本,利用自主探究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教學過程可分成五步走。以滬教版一七年級上冊中的《棗核》為例,第一步是課前探究,讓學生借助輔導書通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大致內涵。第二步目標探究,以老師提問為主,如“同窗為什么再三強調要帶上幾枚棗核?”“棗核有什么作用?”等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答案。第三步美感解讀,即師生通過討論,最終對文章情感進行定論,從文中可以看出棗核是故鄉情絲的寄托,即使身在國外,仍然對祖國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第四步合作探究釋疑,學生自由分組對老師所提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新問題,在交流中逐步解決疑惑。最后一步是延伸拓展,以搜集故鄉情懷的課外讀物為主,讓學生深切體會游子思鄉之情, 幫助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拓展閱讀
拓展就是將學生視野向課外讀物上轉變,以語文課本為基礎,選擇合適的課外讀本。就以“故鄉情絲”為閱讀標準,老師向學生提供基本參考書籍,或者學生自行搜集書籍,題材不限,可以是歌頌故鄉的詩歌、散文,也可以是作者待在故鄉時發生的故事,只要能在字里行間中體現出故鄉情懷即可。閱讀課外讀本必須寫讀后感,將學生分成閱讀小組,相互交換閱讀書籍,不斷擴充自身的課外閱讀量,困惑之處先小組內部消化,然后向老師請教[2]。在課堂教學中專門留出課外討論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閱讀感想,綜合學生讀后感質量,老師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短板。
3.課余讀物自主探究閱讀
拓展閱讀旨在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課外閱讀才是真正的放飛自我。在《生命之線》一文中,主人公面臨風雪交加的嚴酷環境,在朋友的相互鼓勵下沒有喪失求生意識,頑強抵抗惡劣環境,最終等到直升機救援。在外部環境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主人公并未喪失求生意識,其積極自救才能撐到救援者的到來。這一單元課文都是針對“面對逆境”這一主題展開的,符合此主題的課外讀物很多,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如《魯濱遜漂流記》,都塑造出面對逆境毫不退縮的形象,學生讀完書后需要寫讀書心得,并培養自身迎難而上、不怕困難的性格,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通過自主探究解讀名著的深層內涵,幫助自己改掉不良習慣。
(二)學生獨立完成自主探究閱讀學習
1.預習研讀
預習是學生進行探究閱讀的基礎,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在課堂學習中才能舉一反三,保證將文本知識融會貫通。初中語文不僅包含記敘文、散文等,幾乎每冊教材中都有古詩詞,看似短小精悍,卻蘊含著作者豐富情感,語言精練卻發人深省。如在《破陣子》一詞中,首先要對其文體進行審讀,這是辛棄疾寫的一首詞,對后世影響深遠。其次通讀詞賦理清文章大致意思,開篇以夢境開頭,描繪征戰沙場的酣暢淋漓之感,但后面內容急轉直下回到現實,詩人漸漸老去卻不能實現殺敵報國的愿望,壯志滿懷和殘酷現實形成鮮明對比。最后總結詩詞中用到的修辭、表現手法。這些工作在預習時完成,上課時能快速進入狀態。
2.發揮質疑精神
語文教師并不是萬能的,其講課時難免會有所疏漏,此時學生要充分發揮質疑精神,及時提出講解中不明白的地方,避免學生出現奴性化思想。《黔之驢》這篇文言文,后世將其精煉成黔驢技窮這一成語,以老虎和驢作為故事主體,先后講解兩次交鋒過程,同一方法只能使用一次,若自身不能快速提升技能,會向驢一樣成為虎口之食。此篇文章諷刺故步自封的人,學生可提問“為什么第一次交鋒老虎會被驢嚇住?”“現實生活中存在這種人嗎?”等問題,老師為學生留出討論時間,讓學生討論答案,將無法消化問題向老師反映,師生合作找出答案,避免學生問題越攢越多[3]。
3.總結規律,留疑拓展
自主探究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風格文章閱讀方法不同,問題研究思路也存在一定差異。無論怎樣進行探究,自主、合作與交流都是探究的主旋律,探究旨在找出閱讀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探究是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改正缺點的原動力,因此必須發揮自主探究在語文閱讀中的作用。探究是思維不斷深入的過程,探究教學模式可大致總結為如下幾點:找到問題—交流探究—問題釋疑—總結歸納。
三、老師采用自主探究閱讀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老師是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尤其在閱讀較長文章時,在閱讀節點適當引導,能讓學生迅速回歸文章主旨,避免盲目閱讀現象。如在《蘇州園林》這篇課文閱讀中,其中每段都描寫的是園林的不同位置,如假山、池沼,如花墻、回廊,每部分側重點雖然不同,但綜合起來卻能反映園林的獨特景觀。在每段閱讀時老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將內容串聯起來[4]。
(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學生進步的源泉,在不斷創新過程中,學生的文學素養逐漸提升。首先加大學生閱讀量,其次有針對選擇讀物,最后注重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三管齊下逐步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創新意識。
四、結束語
自主探究模式早就在教育界提出,近年來其教學手段、內容還在不斷豐富,本文以初中語文為論述對象,對自主探究式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提出詳細的教學方法。中學是學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語文學習是很多學生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咬文嚼字、重點內容分析,讓學生暈頭轉向。自主探究教學有效解決此問題,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能把握學習重點,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朱艷虎.初中語文自主探究閱讀教學研究[J].中外交流,2018(43):86-87.
[2]陳書強.給學生一片天空,還你更多驚喜——關于初中語文自主探究閱讀教學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1):269.
[3]張玉萍,李先鋒.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幽默語言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進展,2018(3):188-195.
[4]吉磊.探究新形勢下初中階段語文閱讀該如何教學[J]. 好家長,2017(75):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