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獨立學院的輔導員比起公辦院校的輔導員在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量上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獨立學院的輔導員存在于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從某種程度上說獨立學院的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輔導員,結合工作近兩年以來的經歷和思考,在此,就獨立學院輔導員的生存現狀與隊伍建設談一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獨立學院;輔導員;生存現狀;隊伍建設
一、獨立院校輔導員工作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艱巨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高校輔導員的首要工作內容,圍繞著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展開,民辦高校的學生在入學時普遍存在著:家庭條件優越、學習行為習慣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力較弱、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溺愛程度較深)等問題。故而,這也讓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公辦院校更加艱巨。學生叛逆,不受校規校紀的管理和約束,常常會發生一系列行為違紀、學習違紀的情況。輔導員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生的日常行為教育方面,通過規范學生的言行,方能進一步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工作。然而,輔導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還需要去從事包括“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工作內容,在過程上更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二)工作時間、地點的不確定性
獨立院校的輔導員除了正常上班時間之外,手機必須保持24小時開機,許多時候處理學生的突發問題,常常會在醫院忙碌一整宿,半夜在大街上尋找未回校的學生。無論校內還是校外,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無論寒暑假,無論輔導員身在何處,只要是關于學生的問題,只要是學校的要求,輔導員必須立刻工作,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正是工作時間、地點的不確定性讓許多輔導員備受煎熬。
(三)“家庭保姆”式的管理模式
獨立院校的輔導員除了與公辦學校的輔導員同樣的工作內容與工作職責之外,學生的上課出勤、園區安全、學費繳納、醫療保險、教材征訂、園區值班、叫學生起床上課等都是輔導員的工作,獨立院校的輔導員在學生的心中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更像是“家庭保姆”,大到學業,小到生活起居,每天24小時圍繞在學生的身邊。久而久之,在學生心中慢慢地淡化了輔導員作為“教師”的身份,而將“保姆”的身份深深植根于學生心里。有人說輔導員等于:民工的體力+領袖的頭腦+文員的文筆+打字員的速度+外交官的口才+神經病的忍耐,輔導員工作是千根線一根針,上不疼下不愛,白天上班應該,晚上加班常態”。這樣的形容或許看來有些夸大其詞,但這卻是許多民辦高校輔導員真實的生存狀態。
(四)工作的無保障性
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學校手中,辛苦工作一年下來,或許會因為學生的問題、家里的問題、上班遲到的問題、工作方法的問題、工作效率的問題……而取消評獎、評優的資格,全部扣除或減半發放績效。程式化、機械化的考核在表面上看來十分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但這考核背后輔導員情感的付出、時間的付出、身體健康的付出、犧牲對家庭、孩子照顧的付出又有誰會在意?這些又該如何考量?
二、生存現狀分析
(一)職業歸屬感匱乏
M學校的輔導員超過70%以上的都是外省人,本身對城市的歸屬感就不強,因此,把許多感情都傾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但輔導員們每天為繁雜的工作所累,長此以往,經過一兩年,他們開始思考更換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對輔導員工作越來越沒有歸屬感。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職業歸屬感匱乏將直接導致輔導員隊伍建設、發展不穩定性,隊伍的流動性大。M學校注重對輔導員工作的核定和考量,對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和專業技能提升的培訓上相對來說重視的程度不高,輔導員很少有走出去培訓、學習的機會,“閉門造車”讓輔導員找不到提升的平臺,看不到職業發展的希望,造成絕大多數輔導員對工作更多的心酸和抱怨,職業歸屬感急劇下降。
(二)職業地位低下
民辦高校的輔導員處于學生工作的第一線,在學校卻位于最低層的位置,上有各級部門領導,下有幾百學生需要。各部門各項工作經過逐層分解后,都由輔導員一個人來承擔。學校的每個部門都在做著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同為學生管理工作隊伍中的一員,輔導員的境地卻十分尷尬。他們既沒有任課教師的核心地位,也沒有行政人員的政治前途。《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非但沒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反而成為了學生園區管理工作、資助工作、學生活動競賽工作、值班工作、數據及材料的反復撰寫上報等工作的“骨干力量”。學校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都可以找輔導員,一切工作似乎都與輔導員有關,工作中輔導員被人支配,獎勵時,輔導員被人忽視,巨大的心理落差,讓輔導員的職業地位一落千丈。
(三)生源特點導致輔導員工作的幸福感低下
作為獨立學院的輔導員工作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自己的學生。M學校的生源中70%的學生來自于外省且家庭條件都十分優越。在大學玩樂、享受,混畢業證的學生人數遠遠超過了認真對待學業的學生人數,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相對較低。學生的行為習慣乃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輔導員的用心付出,耐心教導,真心關懷在許多學生眼里不值一提,更有甚者覺得輔導員每天都圍著學生轉,十分反感。工作壓力大、學生的不理解,讓輔導員在這份工作中找不到一絲溫暖和幸福。
(四)工作內容的繁雜使輔導員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軌道
工作內容的繁雜導致輔導員工作的泛化而非專業化。輔導員除了學生出勤、查課、園區檢查值班、綜測、獎助、醫保、催繳學費、學業管理、思想匯報、工作手冊、組織參與各項活動、各種學生情況的排查追蹤、學生午夜突發情況的處理等工作,還要承擔部分課程的教學和其他的事務性工作,讓輔導員每天都深陷這些工作中,無法抽身。有時為了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不得不用應付的方式,讓輔導員再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和鉆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離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