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微課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結合點,通過微課的特點優勢,翻轉課堂模式及“五通”的背景三個方面分析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傳遞功能的實現的可行性。
【關鍵詞】微課;大學英語;跨文化
【作者簡介】邱子恬,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我國興起;21世紀以來,微課發展迅速,主要用于課程輔助教學。湖南省在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微課網”,為教師教學提供可參考的資料。各種微課大賽也應運而生,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教育部于2015年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大學生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是息息相關的,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在國際化交流發展的背景下,要造就能夠使用最普遍的英語進行溝通交流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學勢必足夠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跨文化傳遞功能呢?下面將從三點展開論述。
微課(Minicourse)即可稱為短期課程也可叫作課程單元,是以某個特定知識點或教學任務為主題設計的時長不超過十分鐘的微型教學視頻。這個時間的設置是有依據的,認知心理學者有研究,對于十分鐘以內的知識內容,人腦的注意力會相對比較集中,超過十分鐘注意力就會慢慢分散了。所以五到十分鐘的微課視頻是最有效合理的。
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有利于一個具體知識點的透徹講解與消化。比如筆者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上《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的Unit 3的關于西方感恩節背景知識時,就制作了感恩節來源及慶祝方式的微課。因為視頻時長短,所以學生觀看不會覺得有負擔,花短短幾分鐘就能了解到感恩節這個西方文化知識點的內容,對感恩節有了大致的概念。
微課是以視頻的形式存在決定了其保存的持久性。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制成的微課加強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能靈活控制學習進度以實現知識的擴展學習。
微課的這些特點非常適合將各個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點進行碎片化處理,濃縮成十分鐘以內的視頻精華,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文化知識充分內化吸收,有效地實現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傳遞功能。
翻轉課堂模式,顧名思義,翻轉傳統課堂模式,是集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于一體的迅速推廣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因為課前學習是以對教學視頻的觀看學習為主,必然要求在學習平臺上推送各種視頻資源和材料,以便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該理念驅動下,學生在課前需要最大化最優化攝取吸收相關知識。老師通過學習平臺提前發布的微課輔助學習視頻將促使學生完成翻轉課堂的任務。
仍然以感恩節知識點為例,老師提前上傳到平臺文件夾中的微課內容,除了感恩節是什么怎么慶祝以外,還有關于對比文化學習的中國和西方感恩文化的異同知識。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中西感恩文化的不同表達方式,通過這種跨文化學習能在強化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同時加深對母語文化的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生既能夠通過微課借鑒消化外來文化精粹,又能傳承發揚本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成功地實現了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傳遞功能。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國家與國家、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交流。“五通”的實現顯然需要借助語言的溝通,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英語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不容忽略。外語教育界的共識—— “衡量現代外語人才的重要標準是看其是否具有文化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同時,“五通”要求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要求兼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在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幫助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才能更好地在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中形成積極的交流氛圍。翻轉課堂模式課前輔助學習的微課顯而易見是優化資源促進學習的可憑借手段。在好的政策的催化作用下,微課能更好地實現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傳遞功能。
順勢而為,應時而生,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傳遞作用有目共睹。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微課的特點,發揮其優勢,結合有效的教學模式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會英語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S].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2015.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鐘曉流.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