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頭等大事,隨著社會各界競爭愈發激烈,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被人們所提出,新的課程改革也在逐步被推進。語文作為每一個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學科,從學習之始就貫穿于人們的成長之中。而在語文當中,閱讀又為重中之重。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應當在深入分析當前語文教育方面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與策略。本文將通過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針對其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教育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主題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與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逐漸意識到了語文之中閱讀的重要意義。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學習能力,本文將針對現有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提高目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并以此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共同進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現狀淺析
(一)教學目標模糊與教學內容散亂
教師必須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便教學任務的開展與明確落實。當前多數小學教師進行教學時并未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因此很難使教學的各項內容獲得體現。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并且,當前小學語文“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轉變教學模式與方法,使學習回歸到教學內容上去,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學習能力。
(二)教學方式改革
教師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起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教師應當嘗試盡可能多的教學方案,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合適的學習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二、針對當前小學閱讀教學的反思
語文自學習開始便伴隨學生的學習,并且語文作為一門貫穿于生活的學科,很容易被學生所厭煩,失去學習興趣。并且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缺乏自主能力,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成果極低,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低下。
其次,在我國應試教育仍然是主要方向,主要考查的內容還是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但這樣的學習模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無法實現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的培養。我國小學教師教育方式大都單一,并且針對現狀,教師難以開展新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感受不被認同與理解,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如何改進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與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規范相應教學內容
教師應當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角,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習慣等,設計與制定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案以支持學生的學習。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每次課堂的學習內容重點與難點設計相應的講授方式。
教師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設計主題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例如在講述“思鄉情懷”主題閱讀時,可以選擇課本中的相關文章一同學習,在詩歌《鄉愁》的學習過程中,以時間線“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來講述作者人生各個階段的思鄉情懷的轉變,而在作者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標志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懷,作者的思念之情逐漸從個人的思家之情上升到了家國情懷。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述作者別致而又簡單的寫作手法,在精練的寫作內容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這樣的“情感升華”,讓學生體會作者所體會,才能真正達到閱讀與理解的目的。
(二)教育方法的改革創新
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內容較方法起到的所用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教師不能牢牢把握教學內容的方向,采用再優秀的教育方式也是無濟于事的。而在主題閱讀中,更應該牢牢把關閱讀教學的內容質量。教師應當保證教學的內容不僅要與學生的成長生活緊密相關,也同樣要注意教學內容應當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為小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做鋪墊。例如在講到“家國情懷”的相關主題閱讀中,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古往今來的先輩英雄們如何保衛自己的祖國,從沙場從戎到槍林彈雨,再到如今科技進步之爭,盡管故事的背景各有不同,但所有英雄人物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通過向學生講述其不同點與相同點,以閱讀引申到學生自身應當有何作為,以此讓學生深入理解這種家國情懷。
(三)教學模式的改進完善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整體與個體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完善教學模式,盡可能地使教學方式適用于更多的學生。教師的教育工作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以此為驅動力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主題閱讀時,可以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來學習,教師向學生講述閱讀的方法與理解文章的方法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主題文章,自主學習時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與交流,對于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給予相當的意見,最后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展示。以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取長補短,并從中學習如何更全面地完成閱讀學習。
(四)掌握更加全面的教育資源并有效利用
現代化的生活中,每個人成長的環境、接觸的事物、面對的人群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同樣使得每一個學生的個人經歷與知識儲備有所不同,同樣這也是不同學生會對同一篇文章做出迥異的理解的原因。教師應當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同時注意不要用“固定答案”來桎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應當整合目前所有可供調動與利用的有效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拓展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鼓勵學生通過多個角度多個層次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與發散性思維。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在面對閱讀中的難題時能夠有所想,有所知。
具體來講,教師根據相關的教育大綱或者指南,合理地在課堂中穿插一些課外知識,并且整合好各類可供利用的資源,隨時在課堂上調用。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已有經驗知識之上,結合新的知識來完成閱讀與理解。
(五)教師與學生加強溝通與聯系
現代教育模式已經反轉了傳統課堂角色,學生應當是課堂的主角,因此,教師應當時時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在閱讀課結束之后教師應當選擇合適的時間點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聆聽學生的課堂意見,接收學生的課堂反饋內容,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此,才能夠完善教育方法使之適用于面對的學生,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結語
閱讀毋庸置疑是語文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課改推進的大背景下,教師更應當時時刻刻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學習能力,最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質量,使學生朝著有想法、有能力、會閱讀、重積累的方向發展。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現狀亟待被改善與提高,因此解決這個問題是刻不容緩且不可松懈的,希望本文中所提供的相關改革方式能夠為廣大同行提供有效的參考與指引。
參考文獻
[1]李斯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探微[J].亞太教育,2016(28).
[2]李軍.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創新策略[J].成功(中下),2017(14).
作者簡介:范愛華,女,1974年生,山東省鄒平市人,本科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階段主題式綜合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