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銀花
【摘 ? ?要】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保留了語文課程教育的一些優良傳統,也順應了當前對學生素質能力綜合提升的要求。開展更加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活動、拓展教學內容、突出語文的實踐性、應用性是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核心。文章針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夠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 ?實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147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對于綜合性學習沒有足夠重視,仍然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重視課本教學,導致很多實踐課程都與語文理論教學脫節。很多教師在低年級的時候喜歡開展綜合性學習,因為低年級階段學業的壓力并不大,課程安排的壓力也不大,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
一、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策略
1.關注教材資源,滲透綜合性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學生熟悉的經驗世界,聯系現實社會,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將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知識滲透到教學中來,加強語文同其他學科的有效整合。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滲透了綜合性學習,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2.學習任務要具體化。人教版教材提出了不少的綜合性學習任務,但是要真正落實下去還要依靠教師的設計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綜合性學習中發揮出學生的主導地位,保證學習秩序,讓每位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不能側重于學習結果。在進行成果評價的時候,要重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習方法的科學性等因素,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3.增加課堂的實踐性。語文從本質來講是一門工具性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課堂的實踐性,將語文真正用起來,讓語文學習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給學生展現一個明確的導向:語文是一門有趣的實踐性工具。通過開展小型的實驗研究活動,將所學的語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親身經歷一個有效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識,也能夠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4.注重課堂的反饋性。課堂從來都是圍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展開,因此學生應當主動將自身的所學所感積極反饋給教師,從而使教師清楚掌握學生的情況,也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有一個直接的評估,及時調整教學中的不足,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要。
5.關注校園資源,普及綜合性學習。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從語文課程實施的活動空間來看,校園環境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班級名片”不僅是班級生命力、凝聚力的體現,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櫥窗特寫。每天的紅領巾廣播,每周的升降旗儀式,每一次的消防、地震演練,電子屏上的一句句名言警句……這些無一不是我們寶貴的語文教學資源。墻上張貼的《三字經》《經典古詩》字畫,傳統節日的經典詩詞及配圖,圖文并茂,營造了濃厚的推崇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因此,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文化,將這些設施賦予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魅力,將這樣的環境作為綜合性學習的有效載體,于潤物細無聲中普及綜合性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
1.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夯實語文學習綜合性的基礎。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依舊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工作。學生在識字、閱讀等方面的基礎能力依舊是需要課堂教學的支撐,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對考慮到學生的日常行為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為下一步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扮演好領路人、輔助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指導,在學生精神疲憊的時候給予鼓勵,在學生犯錯的時候給予糾正,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以生活環境為結合點,豐富語文學習綜合性的內容和空間。語文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其作為我們的母語,是一個語言工具,也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體現。因此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要將生活元素加入到教學過程中,加強利用語文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利用生活對語文的創新。學生的生活環境就是語文知識成長的一片沃土,也是一片廣闊的空間,這就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生動的大課堂。教師應當發揮引導作用,以生活環境為結合點,將學生引導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時空中。
3.與藝術學科融合,從古詩詞視角擴寬語文學習廣度與深度。詩與畫、詩與音樂,有相同之處,亦有區別之處。相同之處在于詩與畫都通過形象來表達情趣,詩與樂都通過聲音來表達情趣;區別之處在于三者所用的符號不同,繪畫以線條和色彩為符號,音樂以聲音為符號,詩歌主要以語言為符號。但有一句話:“詩的姊妹藝術,一是圖畫,一是音樂。”因此古詩教學中,三者自然應該首先考慮相互融合,即通過不同符號之間的相互轉化,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促進學生審美感受、想像思維的發展。
以美術學科融合為例,通過語言符號與線條、色彩符號的融合,將古詩中的精煉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還原為具體意象。從小學生智力發展的來看,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當古詩教學中遇到意象、意境無法用語言符號描繪時,就可以讓學生采用繪畫的方式將這些內容具體描繪出來,直觀展示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有助于教師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促進學生對古詩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解。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目前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學習評價,課堂紀律比較差,讓綜合性學習失去了實質性的內容,流于形式。因此,為了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效果,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確保學習任務具體化,對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目的進行有效設計,確保綜合性學習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巖.小學語文教科書綜合性學習分析[J].中國教師,2018(S1):30.
[2]王友英,李雷華.關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創新研究[J].華夏教師,2017(03):25.
[3]張師善.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8(3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