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1版課程標準修訂的最大變化是提出“語用”的教學理念,指出語文學科的首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內容、關注文本表達、潛入文本情境,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展開閱讀力、表達力和思維力的訓練,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6-0079-03
引 ? ?言
語用教學是一個相對有機的訓練體系,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范疇。隨著語用理念的實踐不斷深入,語用與語文素養之間的鏈接點就需要逐漸明晰。而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以語用教學為主線,大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力、表達力和思維力,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為此,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一面》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略讀課文中圍繞“三力”來踐行語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內容,在概括中提升閱讀力
概括能力是一種捕捉要點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把復雜多維的文本語言,簡明扼要地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它是培養、歷練學生語用能力的基礎工程,能提高學生捕捉文本中心的能力,幫助學生習得普遍的語用規律,同時也是一項“指向寫作”、指向“聽記、速記”能力的訓練,能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1]。
【教學案例】
師: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默讀,并思考交流。
師:用簡練的語言告訴老師,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課文講了“我”在內山書店躲雨,……“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師:概括得不錯,但還不夠簡練。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些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
生1:閱讀說明性文章,可以抓住說明的要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2: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過渡句、重點段落來概括。
生3:也可以把每段段落的大意,用簡練的語言連接起來。
……
師:看來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們掌握了方法就不難了。那本文可以采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呢?
生:這是一篇敘事的文章,可以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師:是的,這是一篇回憶錄,可以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來概括。現在同學們馬上勾畫出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和句子,抓住事情起因、經過和結果,把課文內容復述清楚。
(生勾畫并復述。)
生: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躲雨、看書,“我”想買書卻缺錢,躊躇之際遇到魯迅先生,與他交談并接受贈書一事,這“一面”讓“我”受到巨大的鼓舞與影響。
【反思】準確理解文章主旨,是培養、歷練學生語用能力的基礎工程。教師要在精讀課文中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概括。而在略讀課文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學到的方法并運用于實踐中,也就是學會遷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力。
二、關注文本表達,在積累與實踐中提升表達力
1.緊扣言語形式,積累表達方法
教材僅是案例,語用教學理念決定了閱讀教學決不能止步于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而要將閱讀教學的重心轉向對文本語言形式的感知與體驗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聚焦點放在文本的言語形式上,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文本表達的秘妙,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主要分成以下五步來進行。
第一步:初讀課文,關注外貌描寫,體會魯迅的“瘦”。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把作者描寫魯迅先生瘦的句子畫出來,并思考作者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關注到魯迅的瘦的。
第二步:比較閱讀,體會寫法。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讀四次描寫外貌的語句,發現其寫作的不同(寫作角度由遠而近,由整體到局部的變化,四次外貌描寫其情感是逐步地流露)。
第三步:挖掘“瘦”的原因,感受人物品質。
第四步:關注其他細節描寫,感受魯迅對青年的關愛。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其他不同的人物描寫的方法(語言、神態、動作),并感受這些語句給你留下的印象。
第五步:回顧全文,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表達方法。要求學生再次瀏覽課文并思考:作者在運用這些細節描寫中,為什么外貌描寫占的篇幅較多呢?
【反思】這篇文章的表達特色是作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三次的外貌描寫。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學習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外貌的。在教學片段中,教師先讓學生圈畫出描寫“瘦”的語句,并在比較閱讀中發現三處描寫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再次朗讀感受作者的每一次描寫,其流露出的情感是逐漸增強的;接著教師讓學生關注其他細節描寫來感受魯迅先生的品質;最后,教師引領學生關注課文的表達特色,提出一個有價值的話題:文章中作者為什么花這么多的筆墨來描寫魯迅先生的外貌呢?教師要讓學生積累寫作的方法:寫文章需要根據表達的需要,抓住其特征反復進行描寫,而無須面面俱到,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物的形象生動、豐滿起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既引導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但又沒有沉湎其中,而是冷靜地跳出來,又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表達特點,從而真正發揮了教材作為范例的價值。
2.強化實踐練筆,促成學以致用
魯迅先生說過,學好語言沒有什么秘訣,就是多讀多寫,語文教學的奧秘,幾乎全在“運用”二字。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引導學生去反復地理解文本,而忽視了對文字特色的重視,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學顯然是無效的。面對經典的語言形式、獨到的寫作方法,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感知、了解的表象層面,而應有效、及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練筆,點點滴滴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提高[2]。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在寫人文章時,你受到哪些啟發?
生1:在寫人的文章時,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寫法。
生2:人物外貌描寫要抓住典型特點來寫。
生3:人物外貌描寫可以分為幾次來寫,而且每次描寫可以根據不同角度來寫。
師:是的,我們寫作時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寫,但不是人物外貌上的所有特點都得寫,而應該有所側重。下面是我們班級同學的一篇寫作,細節描寫還不到位,請根據上下文在畫線的句子處寫一個小片段,讓文章更加出色。
……
【反思】在當前的課堂上,很多教師雖然有關注文章是“怎么寫”的,但對于學習后的語言應用“等閑視之”。學生的表達力要在寫的過程中鍛煉出來,所以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層次地分析,探尋文本的表達妙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練筆,發展其表達力,促成學以致用。在以上教學中,教師通過總結在本節課中學到的文本表達特色,并通過改寫這一實踐練筆,使學生從理性的視角深入感知這一寫法的特質,強化了他們對文本表達效果的關注,從而真正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例文《難忘的一個人》(有省略部分)
那是一個狂風怒號的下午,烏云頓時就彌漫在每個角落。“隆”!一聲巨響,隨即傾盆大雨降臨了,“沙—沙—”清脆的雨聲在我的耳邊掠過,一時間白晝如夜。……到家門口時,我望見我家門口對面的垃圾堆旁有一個模糊的身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里十分納悶,這么大的雨是誰還在那呢?該不是清潔工吧?帶著滿心的疑惑,我走近一看。頓時驚呆了,是的,這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阿姨,此時她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阿姨低著頭,十分認真地清理著那一堆垃圾,由于早已被大雨淋濕,所以阿姨清理起來十分吃力,只見她左手握鏟,右手拿笤帚,先吃力地用笤帚把垃圾掃進鏟子上,接著用笤帚把鏟子夾著,最后用鏟子把垃圾“送”進垃圾車里。我不由得問了……聽了她的話,我抬頭望了望清潔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時此刻,她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瞬間高大了起來,她是千千萬萬個勞動者的縮影,歲月的年輪刻記著她那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她用勞動的雙手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教會了我人活在世上,是為了多為別人做貢獻的道理。
三、潛入文本情境,在質疑中提升思維力
提升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在閱讀教學中極為重要,因為語言能力與個體思維認知的發展息息相關,思維能力強的人,接觸語言文字就能心領神會,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思維引導和思維訓練寓于讀寫聽說活動中,要創設質疑的情境,層層設疑,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性[3]。
師:同學們,我認為可以把這篇課文的題目《一面》改為《我的魯迅先生》或《魯迅先生給我的關懷》,你同意嗎?
(生思考并交流。)
生1:我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一看到《一面》這個題目時,就有想讀下去的欲望,因為我腦子就閃現出很多問題:到底作者和誰見一面?他們是怎么見的?見面的結果怎樣?
生2:我也不同意。從課文的結果看,這“一面”之緣對作者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用這個題目就寫出了“一面”雖然是短暫的,但意義是重要的。
生3:我認為還是《一面》這個題目好,這短暫一面雖然極其普通,但給作者留下的價值很大,這樣形成了巨大反差,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師:看來同學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是的,有吸引力的題目是好題目。而且《一面》這個題目有著特殊的意義、價值。 那么他的價值與意義體現在哪?
生:課文的結尾(生讀)。
師:如何理解這句話?
生:正是這一面之緣,讓作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力量和勇氣去戰勝各種困難。
師:可見,這就是《一面》的特殊意義和價值。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不僅來自與先生短暫見面獲得的關懷,而且也來自對先生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反思】學生的思維力是在語文實踐中鍛造出來的。在課的結尾,教師圍繞題目進行質疑。一石激起千重浪,這個問題立馬將學生引入文本再次進行思考,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都是他們的理解,他們既動腦動口,又能排除理解中的疑點。正是在這樣的辨析過程中,學生明白了題目的點睛之處,加深了對文本的認識,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結 ? ?語
總之,閱讀力是讀出來的,表達力是寫出來的,思維力是在語文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語文教師要借助具體的語言情境和文本形式,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流程,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楊賽芳.語用教學中提升學生關鍵能力例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9):11-13.
虞暉.依托認知規律,踐行積極的語用訓練[J].小學教學研究,2017(17):89-90.
牟旭兵.以《一面》讀寫鏈接課為例談人物外貌描寫指導[J].語文天地,2017(09):3-5.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處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專項課題“小學高年級語文‘語用型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QYZX2019-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連忠友(1979.2—),男,福建浦城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現為浦城縣光明小學教研室主任。福建省“十三五”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福建省首批基礎教育信息化學科專家,南平市學科帶頭人、南平市學科指導組成員、浦城名師、浦城縣小學語文學科指導組組長;多次在全縣的教學比賽中獲獎;主持多項省、市、縣級科研課題,撰寫40多篇論文先后在《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教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會刊)《小學教學設計》《新教師》《現代中小學教育》《遼寧教育》等CN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