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
【關鍵詞】 德育;情景;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34—01
當前,不少教師在品德教育時往往正面說教、直面批評、機械灌輸,其結果只能是費時低效,學生無動于衷,教師無可奈何。這樣的德育是口號化的、空泛的,無益于孩子們的成長。筆者以為,德育應該寓美育之中,以美育德、以美怡人、以美化人,在活潑的美育體驗情境中鍛造學生、滋養學生、發展學生。
一、 美的情境:不僅僅是槌的打擊,更是水的載歌載舞
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當下,德育之所以常常顯得“不盡入人意”,就是因為很多活動都是“槌的打擊”——直接說教、直接灌輸,這樣的德育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師應該創設美育情境,讓孩子們的道德認知與新穎具體的美育情境融為一體。當德育與美育情境發生深刻共鳴時,孩子們的優秀品德的生成就變得自然而然了,其教學效果也就變得事半功倍。
比如,關于規則教育,在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個微視頻情景片斷,在舒緩、優美的音樂背景中,一位老年人、一個青年人和一個小孩子在十字路口的紅燈下駐足等待。青年人問老年人:“老爺子,現在周圍并沒有車輛,沒有任何危險,為什么你不過去呢?”老爺爺說:“的確,周圍沒有車輛,但你能保證其他時段永遠都沒有車輛嗎?我們身邊不是有一個小孩子嗎?今天我們闖紅燈了,他明天會不會就效仿我們……”聽著老爺子的話,青年人笑了,孩子笑了,老爺爺自己也笑了……隨后出現一片安靜、平和的畫面。
這樣的微視頻介入無疑是成功的。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視頻情境引入新課,一定能快速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更多的學生動了起來,引發出更多的交往、對話、爭論,原來違法違紀現象就在我們身邊,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違規,或者一不小心,就會有危險,這樣的微視頻將教育之窗又輕輕推開,一顆有關規則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二、 美的行動: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現實印證
排隊是人們現實中必須遵守的規則之一,購票、食堂打飯、學生進出樓都需要排隊,如果人們不遵守規則,就會擾亂秩序,甚至引發踩踏事故等。我們可以以學生有序進出教室和亂出教室為例進行模擬實驗:一是教師親自組織孩子們排隊撤離教學樓,二是教師不組織不要求排隊,只是告訴孩子們一個消息:“現在我們遇到了危險,必須馬上撤離。” 然后計算并公布兩次活動所花的時間,一起分析一下原因。
在教學中模擬這樣的情景,由學生最熟悉的“排隊出門”入手,讓孩子們親自印證,這樣就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認識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這體現了我們對于德育的一種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假設:相對于具體的理論而言,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行動,以及在現實印證中激發出來的道德力量,無疑是德育課堂中更重要的目標。而實踐證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實現了個體生命在道德實踐層面的律動與發展。
三、 美的展望:不僅僅是拘囿當下,也是拓展延伸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進行“真心話大表白”:“以前的我如何?未來的我將如何?”在“真心話大表白”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沉默,因為畢竟在大庭廣眾之下坦陳自己過去的“劣跡”是需要勇氣的。那么,此時此刻,就需要教師的“助產之術”來激發孩子們的勇氣,或用一些幽默性的句子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比如,“勇于坦陳真實的自己,然后做一個新的自己,豈不是更好。”“放心大膽地說出來,老師和同學們絕對不追究你撞紅燈的經歷,因為老師曾經也有這樣不守規則的經歷。”“曾經有過錯誤,今天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之后改掉才是最重要的”……
類似的展望一定會打開孩子們的言說欲望,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活動不是讓孩子們回憶自己曾經的不守規則或不遵守法律,而是對未來的美的展望:生活中處處有法律,但“法律法規”不可能處處張貼在某處;未來,墻上的“規則”要從死的條文變成活的觀念,融進孩子們的靈魂和行動里。
總之,德育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德育要從傳統的說教轉變成鮮活的情景化的體驗,從而帶動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教師的教育,并把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就真正達到了德育的目的。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