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德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41—01
一個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擔任班長,被老師們說成是希望之星的學生,卻在課間鼓動同學并帶頭做惡作劇,導致一名同學擦傷,影響即將要上的道德與法治課。當老師查問時,他則通過說謊、欺騙、要挾未參與的同學等手段來阻止老師調查真象,還說什么不能破壞友情,做不講義氣之事。當老師追究到他時,他說:“老師,您給我政治課打零分吧,無所謂,只要主課學習成績好……”好一個政治課打零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能用分數來衡量嗎?
道德與法治在部分學生和家長看來只不過是一門副課,德育在他們的心目中失去了其應有的分量。在他們看來,道德既不值錢又不能吃,對自身的利益也沒直接的影響,要不要道德都行。道德是法律的底線,突破道德底線就有可能觸犯法律。
德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德育是培養人們的思想品德、塑造人們靈魂的教育活動。
我國歷史上各個時代和西方國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德育。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說明施行“孝”“悌”等道德教育應先于“學文”。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一九九九年六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寓德育于各學科教育之中。”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士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世界上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等,通過廣播影視、報刊圖書、音像制品等多種形式無時不在影響著青年學生。價值多元化觀點頗為流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等通過各種方式在學生中得到反映。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學生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模式下那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考什么學什么,考試分數就是衡量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尺度。種種因素使德育的重要性被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忽視,德育在中學教育中出現了失重現象。
失重是一個物理名詞。物體失去地球的引力,重力消失,物體在空中漂浮,沒有方向,隨意地游走即為失重現象。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密切相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德育大綱》中提出:中學德育對堅持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決定性作用。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因此,加強并完善德育就成了必然的要求,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中小學德育從具體實施操作看來,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學校等相關部門對德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夠深入,對其重視程度不夠。這些年來,雖然全國各地一直都在大力倡導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很多學校迫于應試升學的巨大壓力,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對其的關注和付出根本不夠,甚至還有一些學校將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學校招生的賣點,并且作為學校贏取利益的手段。還有學校僅僅通過一些表面形式去應付任務,并未取得實質進步。
第二,一些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老師素質偏低,缺乏專業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理論知識修養以及專業的教育技能的培訓。
第三,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法死板、陳舊、落后,一直采用傳統的簡單灌輸法,并未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另外,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幾乎完全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以簡單的紙筆測試方式來衡量學生的道德水平。
第四,德育的內容也存在著空洞乏味、脫離現實的問題。一些課本中相關的德育內容與現實的聯系并不緊密,甚至脫離了現實。用這樣的內容來教育學生,怎會有效果?
第五,今天的青少年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是繼往開來的一代。面對社會生活急劇變革,多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新舊價值觀念嚴重沖突的錯綜復雜的外部世界,只有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才能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只有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寓德育于各個學科教育之中”,通過教師、學生、家長等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