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玲
【關鍵詞】 歷史;高三復習;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87—01
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只有從高考的實際出發,科學備考,才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有價值,才能提高高三歷史復習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高考改革新動向,明確復習方向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是學習備考的重要依據。因此,仔細研究考綱變動,務必做到刪除的內容堅決不講,新增的內容高度重視,修改的內容搞清原因,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為了提高備考的有效性,除了研究《考試大綱》,教師還應該仔細研究近年來的高考試題特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體現了“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思路,試卷優化整合了考試內容,弱化了對教材的依賴性,注重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摒棄了大量艱澀的文言史料,突出了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考查從以知識為核心到以能力為核心,突出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考查;開放性試題推陳出新,評價日益多元化;圖表題活躍,增加了試題的信息量,加強了對考生能力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的高三復習策略要緊跟時代步伐,隨時調整,不斷創新,做到高質高效。
二、加強課堂教學反思,發現問題
近幾年高考重視“綜合性”,不僅指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更是對學生記憶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移應用能力的綜合考查,突出高考導向性功能,突出高考選拔人才的功能。而我們的傳統復習有很多誤區,導致復習低效。誤區一:重在抓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抓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忽視了高考重在創設情景,通過情景考查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誤區二:重視對知識的縱向延伸。現在的高考重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通過情境創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橫向延伸”。誤區三:題海戰術。重視做題的數量而忽視做題的質量。仔細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會發現有些內容考查幾率很高,比如雅典的民主政治與羅馬法呈每年交替考查的趨勢,而宋明理學幾乎年年考。對于這些高頻考點,加強總結、強化訓練是提高復習實效性的最佳選擇。
三、科學備戰,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1.夯實基礎知識,為能力提升奠基。夯實基礎知識,全面準確地把握史實,是提升各種能力的前提。近幾年,高考試題無論客觀題還是主觀題的考查都以材料為依托,創設新的問題情境,注重深層次的考查,注重隱性知識的挖掘和知識的拓展,因此,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把握應避免死記硬背,重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妥善處理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的關系。所謂宏觀把握:歷史知識紛繁復雜,浩如煙海,教師應該化繁為簡,化零為整。應構建通史體系,關注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 ,善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注重教材的整合,加強模塊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努力提高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水平,讓學生通過構建知識框架體系,建立思維導圖的方式,樹立宏觀的大歷史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微觀分析:教師講解試卷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搬硬套。
3.處理好“精講”與“精練”的關系。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具備兩個特點:一是重情景創設, 弱化對教材的依賴性;二是不考慮教材的覆蓋面 ,所涉內容僅占高中歷史教材的1%-2 %左右。而要適應這種變化 ,高三歷史教師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大膽取舍,詳略得當。對一些常考的重點知識,要注重“精講”并歸納與分析,對一些邊緣化的知識無需過多的耗時,做到主次分明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講解試題時教師要講深講透,注意對不同題型、不同問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掌握答題技巧,提高應試技能。對于錯題要及時診斷歸因、加強反思,分主題整理錯題,不間斷地翻閱以加深印象。
4.針對練習,優化答題方法。近年來,全國卷歷史試題體現了“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特點,例如,主觀題40題一般情況下有兩段史料,時空上古今對比,或者中外結合,考查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道題在問題設計上主要涉及特點、內容、背景、影響等主要問題的考查,核心素養上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時空觀,這就要求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識和能力的有效遷移。核心素養上體現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教師結合試題重點講解答題方法和規律,比如內容和特點的考查,告訴學生答案做到論叢史出,在材料中概括、總結即可,但背景和影響的考查單靠歸納材料是不行的,往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階段特征進行必要的補充。同時,作答空間和思維方式進一步開放,要在這道題中取得高分,教師既要講解不同題型的答題方法,也要強調歷史開放思維和邏輯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復習中強化相應的歷史結論和史學價值觀。最后,要在教學中使用規范的學科術語,強化學生規范答題習慣。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