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 張宇瑩 龐程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新媒體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但同時也帶來了相關文化作品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不利于文化傳播的問題。總體來說,新媒體環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宣傳和弘揚區內壯族文化遺產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壯族傳統文化遺產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和傳承面臨著官方宣傳不足、內容不夠優秀、文化特色不明顯、娛樂性和文化內涵如何結合等難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相應的策略,為新媒體時代下如何更好地完成壯族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工作拋磚引玉。
關鍵詞:新媒體 壯族文化遺產 傳播與傳承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保護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不斷提高。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的發展中,壯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時代的發展,不僅帶來人們意識的改變,與之而來的還有技術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的改變了獲取信息的方式。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核心,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即新媒體,正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它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媒體的新背景下傳播和弘揚廣西壯族文化遺產,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體為弘揚壯族傳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
二、新媒體下壯族文化遺產傳播發展現狀
(一)官方宣傳力度不足
以微信為例,微信公眾號搜索“壯族”或“壯族文化”,沒有搜索出與宣傳壯族文化遺產相關官方認證的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均搜索不出與壯族文化宣傳相關的官方機構賬號。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微信公眾號“廣西文化”首頁也并沒有直接的與宣傳壯族文化遺產相關的文章內容。
目前,在新媒體官方渠道上,缺乏官方直接權威的引導,官方宣傳力度尚存在不足。官方宣傳陣地的丟失,極大減少了向公眾傳播和弘揚壯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成效。開展和加強新媒體下官方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工作,將能提高傳統文化的社會關注度,引導社會公眾更多關注傳統文化。
(二)互聯網高度娛樂性與傳統文化遺產結合尚存在難題
當今互聯網自媒體能夠吸引巨大流量的熱點內容,均存在高度娛樂性、簡單化、碎片化等特點。常見的新媒體傳播形式有,一小段文字,文字與圖片結合,一段以秒為單位的短視頻。目前,這些常見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大多只能表現出民族元素、民族特色,還不能很好的滿足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需要。宣傳和弘揚廣西壯族文化遺產,不光需要對民族文化元素寫實地呈現和還原,更重要的是對民族文化精神內涵客觀、全面、知識型的引導。如何將這兩者需求有機地融合起來,創新出新的傳播形式,創作出既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吸引流量,又有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為內核的作品,將傳統文化遺產與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較為完好地結合起來,這仍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
(三)互聯網上有關壯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夠優秀
目前,互聯網上有關于壯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信息內容,多以新聞報道形式為主,較為空泛,趣味性不強,因此閱讀量和點贊量較少,難以吸引閱讀者進一步了解壯族文化遺產。同時存在少部分以壯族傳統文化為噱頭的商業機構賬號,除了商業廣告外無其他實質內容。制作出將壯族傳統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優秀文化作品,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的傳播和弘揚壯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亟待解決的第一步。如果說如今新媒體大背景是一個人的骨架,優秀的關于壯族傳統文化遺產作品則是一個人的血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優秀的弘揚傳統文化的作品,有利于吸引公眾了解、持續關注壯族傳統文化遺產。
(四)壯族傳統文化整體特色不明顯
壯族傳統文化元素十分豐富,山、水、歌、舞等均稱得上壯族民族文化元素。一方面,豐富的文化元素為傳播弘揚壯族文化遺產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富的內容;另一方面,這也帶來了壯族文化整體特色定位帶來困難。目前,網絡上關于廣西壯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內容繁多而龐雜,包括傳統建筑,傳統服飾,傳統節日,傳統歌舞和歷史人文景點等,沒有形成某一個統一的整體形象,不能用一句話、幾個詞語概括出廣西壯族文化的整體形象。相比與其他的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塑造,如提及新疆維吾爾族聯想到能歌善舞,提及潑水節聯想到西雙版納傣族,廣西壯族傳統文化整體特色的塑造、形象定位還需要官方與相關學者不斷探索研究。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官方宣傳引導
在官方機構弘揚壯族文化方面,可以參照“中國共青團”宣傳模式,設置官方機構賬號進駐各大宣傳平臺,如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和抖音快手等社交網站,均可搜索到官方認證的“中國共青團”賬號。利用官方認證賬號,定時多次推送高質量優秀宣傳壯族文化的內容。設立官方認證機構賬號,統籌進行傳統文化宣傳,將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播和弘揚,一是官方機構認證具有權威性,二是官方機構賬號具有更高的知名度,能更好的吸引壯族文化愛好者關注,三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牽頭,能更好的建設完善機構號,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平臺完善、系統和全面地傳播和弘揚壯族傳統文化。
(二)積極探索新媒體下文化與娛樂性之間的平衡點
在內容方面,目前尚需要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文化與文娛樂間的平衡點,創作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刻的作品。在這方面,可以學習《甄嬛傳》等古裝神話劇,將民族文化元素與趣味故事相結合,增強作品的娛樂性,吸引更多觀眾了解關注壯族傳統文化遺產,增強弘揚壯族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發展相聯系,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或學習互聯網上“漢服”文化圈,由傳統文化某一元素為切入點,帶動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如,首先在社交網絡上發布圖片分享精美的傳統壯族文化服飾,提高關注度,再配以文字,輔以壯族傳統文化元素背后引入入勝的故事或內涵,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初步認識,激發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興趣,宣傳壯族傳統文化。
(三)要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
目前,互聯網上有關于壯族傳統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普遍以新聞報道,活動公告等為主,少有的關于壯族傳統文化普及的文章也較為古板,缺乏趣味性,整體閱讀點贊分享量較低。加強內容質量,首要是創新內容形式,不僅僅局限于新聞報道,科普文章,更要大膽嘗試新題材,如展示壯族文化遺產的短視頻,壯族文化內核的情景劇,邀請壯族文化傳承人進行網絡直播,在線與壯族文化愛好者進行相關的分享互動等。其次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營銷推廣方式,用科學的理念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向國人呈現我國瑰麗的傳統文化魅力。
(四)鼓勵個人創作原創性質的壯族文化作品
文化歸根到底是人的文化,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壯族文化愛好者均可自己制作關于壯族文化遺產的原創內容,發布到互聯網上,與所有互聯網用戶分享。通過分享,點贊,評論等操作,這些優秀的原創作品將迅速得到他人的正面反饋。這些正面反饋將會拉近壯族傳統文化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激勵壯族文化愛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壯族文化,更加頻繁在互聯網社區分享與壯族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優秀的原創作品也將得到飛速的傳播,增強壯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播,即需要動態與靜態結合的立體式展示,更需要這種分享與互動結合的方式近距離體驗傳統文化遺產的魅力。鼓勵個人創作原創性質的壯族文化作品,能更好讓公眾體驗壯族文化的魅力,形成討論、分享和弘揚傳統文化氛圍。
四、結語
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途徑和傳播范圍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對于弘揚壯族傳統文化遺產工作而言,新媒體可謂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不可解決的,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對傳統文化敬畏嚴謹的科研之心,不斷在探索中砥礪前行,最終一定能探索出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相融合統一的方法。
相信當互聯網新媒體上,人們不僅僅關注當紅流量明星,也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將會比現在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1]王敏利.基于問卷調查的廣西壯族文化傳播效果及問題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8(09):91-93+96.
[2]馬曉云.新媒介背景下的壯族文化微信傳播策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2(04):61-64.
[3]陳一棟.新媒體思維引導下的傳統文化傳播[J].新聞戰線,2018(06):146-147.
[4]陳艷云.淺談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管理觀察,2015(06):189-190.
[5]王敏利.基于問卷調查的廣西壯族文化傳播效果及問題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8(09):91-93+96.
基金項目: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自治區級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廣西壯族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研究——以南寧市為例”(項目編號:201811548124)、廣西財經學院2017年校級教改項目“科教融合視角下的地方財經類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2017B10)。
(梁棟、張宇瑩為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龐程為廣西財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