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湘庸
摘 ? ?要: 本文從“工匠精神”的內涵;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價值和存在的問題;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運用現狀;浙江地域文化資源中的“工匠精神”特征四個方面展開研究,提出浙江地域文化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 工匠精神 ? ?浙江地域文化 ? ?高職院校
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制造業人才隊伍素質,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強調,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制造業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源自“工匠”,指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對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工匠精神”作為新出現的傳統詞匯具有悠久的歷史。北宋的汝瓷、明清的絲綢、龍門石窟、莫高窟都是工匠們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才鑄造出的瑰寶。
二、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價值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級技工缺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的發展。高級技工,尤其是青年技工的缺口一直很大。
對于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重要的一項要求。我國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質造”,需要大批秉承“工匠精神”的勞動者。高職院校是技術人才的主要來源,承擔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養現代“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傳統高職院校缺乏準確定位,出現了重專業、重教育、輕素質、輕德育的現象。高職教育中的人才培養方案,眾多高校都未涉及“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運用現狀研究
浙江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約在7000年前至4000年前,浙江就已經建立起可以與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史前文明,并形成了自己區域的文化特色。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茶文化、桑蠶文化,南宋浙東學派、江南山水文化、江南書院到現代“浙商”文化,浙江人民為開發本地文化,積極進取,辛勤勞動,使浙江發展成文明富饒的“文化之邦”。
浙江各地成立了各式各樣的文化研究所,如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傳播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東西部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浙商研究中心;寧波大學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等。在浙江文化的研究上,各研究中心都集中在省內本科高校,本課題調研了杭嘉湖地區、寧紹地區、溫麗臺地區、金衢地區有代表性的10余所高職院校,目前高職院校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很少,僅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有一所研究中心——南岸藝術中心。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運用就更少了。
四、浙江地域文化資源中的“工匠精神”
1.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一:求真務實、敢于冒險。
自古以來浙江人民就形成了求真務實的精神傳統。浙江人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傳統,不僅體現在浙江先民的生產實踐中,而且體現在浙江人的學術思想和實踐中。從東漢的王沖到南宋的浙東學派,從明代的陽明心學到明清之際黃宗羲的經史之學,乃至近代的龔自珍、章太炎、魯迅等,都奉行知行合一、主張修實政、行實德、建實功。
浙江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浙江在古越時期,越人祖祖輩輩生活在水環境中,大自然給越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的同時,也給越人帶來了災難。浙江先民在與水的長期拼搏斗爭中,形成了機敏、冷靜、富于冒險的性格。傳統浙商遵循規律、尊重實際,經世致用,講求實效,敢于冒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誕生了無數個全國第一,浙江人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義烏城”“溫州街”遍布海內外,這些無不體現了浙江人的拓荒精神和冒險精神。
2.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二:與時俱進,誠信和諧。
所謂“誠信”,就是講信用,守契約。所謂“和諧”就是誠信友愛、公平正義。“誠信”是浙江人的內在品格,浙江人講究誠信,是對市場規則和法治社會的尊重。“和氣生財”、“契約精神”是浙江一般民眾的集體無意識,浙江人的契約意識好于多數沿海地區。如果有些人想辦事,給對方一定的報酬,雖然是萍水相逢,對方還是會兢兢業業地做,這就是契約精神的體現。
3.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三:兼容并蓄、勵志圖強。
浙江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傳統賦予了浙江人兼容并蓄的性格,秦漢以來,沿海地區的人民通過航海,不僅到過其他省份,而且到過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與其建立了商業往來。歷史上多次人口遷入,使得浙江與內陸文化有了更多交流。漢武帝時十多萬關東貧民遷紹興,北宋滅亡、南宋定都前后北方移民再次涌入,為浙江帶來了更多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方式。千百年來,越文化與中原文化、楚文化、閩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進行了頻繁而密切的交流。在此過程中,浙江人變得更加開放和兼收并蓄,勵志圖強。改革開放40年,浙江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注重優化政策、提升了浙江的國際競爭力。
4.浙江“工匠精神”特征四:崇文厚德、創新進取。
浙江重視教育,學校教育出現較早,早在公元前5世紀,越國勾踐倡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重視吸引培養人才。崇文厚德、思維敏捷、創新進取是浙江的文化特征。浙江在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方面人才輩出,在思想史上,有漢代的王充、宋代的葉適,明清的王陽明、龔自珍,在文化史上,有開創山水詩的謝靈運,有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明代張岱,清代袁枚等。我國近現代文豪魯迅、茅盾,科學家竺可楨、錢學森、,數學家蘇步青,教育家葉圣陶,書法家王羲之,畫壇巨匠吳昌碩等都是浙江人。
浙江人勤于創業、敢于創業。浙江精神中最樸實、最本質的內核是創新創業。為了創業,浙江人四海為家,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走千山萬水,說千言萬語,吃千辛萬苦,想千方百計。有研究者把“浙商精神”歸納為“兩板四千精神”,浙商大佬們就是這樣白手起家,從草根開始生長,赤手空拳打天下。
五、浙江地域文化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對接策略研究
1.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浙江地域文化課程教育。
地域文化地域性非常強,高職生源大都來自省內,浙江是他們的家鄉,地域文化對他們來說有親切感。浙江地域文化中的瑰寶,能很好地感染學生,這比枯燥的說理教育更直觀。可以組織編寫《浙江文化》系列叢書,將其作為高職院校通識課程教材,全面普及。
2.將“浙江工匠精神”滲透到專業教育。
學校在專業教育中進行“浙江工匠精神”的植入和培育,在學習職業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求真意識、創新意識,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浙江工匠精神”,逐漸認識到“浙江工匠精神”在提高其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中的作用。
3.加強校企合作,與浙江地區特色企業建立良性合作關系。
學校可以依照地方特色,依托地方產業,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的產品研發。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接納優秀工匠到學校講課。聘請當地企業專家、技術精英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傳授其掌握的產品知識、技術、工藝要素,在工藝改革中提高能力,并以之作為培育浙江工匠精神的基礎。
4.“浙江大師作坊”傳承。
大師傳承自產生以來為技藝傳承做出了貢獻,浙江高職院校吸收這一傳承模式是明智之舉,可以為浙江面臨失傳的某些技藝提供傳承路徑。建立“浙江大師工作室”或者“浙江名師工作室”,樹立工匠榜樣。在師徒關系中,師傅的專注、精益求精等言傳身教也會影響到徒弟。
5.將“浙江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
將“浙江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可以舉辦“浙江優秀工匠”事跡講座,“浙江優秀企業”員工事跡報告會,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
六、結語
將地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融入高職人才培養,對于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提高制造業人才隊伍素質,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都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偉光,夏寶龍.中國夢與浙江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梁懷超.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養[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3]段治文.浙江精神與浙江發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4]沈善洪.浙江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時,2010.
[6]許伯明.吳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本論文為2017年浙江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科學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立項號201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