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真真 劉佳歡 董華 吳星
摘 ? ?要: 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之外出現的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新媒體平臺為基礎,以豐富的網絡產品、網絡信息等為學習內容,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可以自主探究學習的“第三課堂”,教育作用主要表現為教育渠道、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影響。高校應當從構建內容體系、打造工作隊伍、建設新媒體平臺三個方面著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關鍵詞: “第三課堂” ? ?新媒體 ? ?大學生
當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以互聯網為平臺,信息化傳播為基礎,新媒體技術、手段為支撐的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興起,不僅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思想觀念產生了影響,更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1]發布,要求不斷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著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陣地管理。
近年來,各種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已由傳統媒體平臺轉向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平臺,高校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渠道、主陣地問題也就成了眾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新時期大學校園里的“第三課堂”
教學課堂通常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分。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在固定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場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之為第一課堂,是高校課堂教學主體。高校中,第二課堂常常指在第一課堂教學課程之外的所有活動,或者具有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實踐活動,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衍生和升華[2],大致可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技、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勤工助學、志愿服務、學生社團、文藝體育等方面內容。
1991年,江桐[3]提出“第三課堂”是一種無形的課堂,廣闊而無固定的場所,時間約等于第二課堂的10倍,對學生影響巨大。2000年,郭厚良[4]提出把基本教學活動之外學生所有課余活動稱為“第三課堂”,由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是“第三課堂”的時間,賦予一定的教學職能,著眼于綜合能力的培養。2005年,何慧星等[5]認為學生宿舍是大學生的“第三課堂”,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道德素質的影響;學習風氣的影響;心理素質的影響;行為習慣的影響。2008年,王多明[6]認為“第三課堂”指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通過調查、實習等形式,在廣闊的社會課堂中得到的實踐鍛煉。2008年,史迎霞[7]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課堂”。
2010年,王利軍[8]等認為虛擬網絡世界應當被納入教育體系,成為第三課堂。2014年,楊炳慶等[9]認為由學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務系統在管理和服務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可稱作第三課堂。2016年,沈崴[10]認為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學生思想的“第三課堂”。
從以上眾多研究者的提法和定義看,對于“第三課堂”的具體定義有待進一步討論。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交互性和隱匿性等特點[7],導致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呈現出“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的生活、學習狀態,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大量信息和內容。因此,可以將“第三課堂”定義為: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新媒體平臺為基礎,以豐富的網絡產品、網絡信息等為學習內容,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可以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虛擬課堂。由于網絡的復雜性、變化性,“第三課堂”建設顯得非常緊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正面臨著新問題。
二、“第三課堂”教育作用的三個表現
當下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達到普及,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易于接受新事物,傳統第一、第二課堂已不能滿足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需求,“第三課堂”由于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信息獲取、意見發表、溝通交流等方面帶來極大的變化和便利,大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第三課堂”實踐,“第三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教育渠道,由“單線式”轉變為“網格式”。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原來“單線式”的,只能由信息發布者通過后臺操作將內容上傳,用戶只能單向讀取的渠道,快速轉變為以分享為特征的實時網絡,不論什么類型的用戶在互聯網上均可以擁有自己獨立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自由使用,形成“網格式”的教育渠道。2018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1]顯示,受過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占比為10.6%,學歷高的網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大學生群體是網絡的“高黏度”用戶,其在網上通常會花大量時間,如線上學習、線上交友、線上娛樂、線上購物、線上訂餐等,眾多信息交流渠道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教育者要想引導和影響大學生,真正發揮“互聯網”的教育作用,就必須了解他們的“語言”、融入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方式”,才能消除與他們的距離,走進他們構建起的“網絡世界”。
2.教育內容,由“經驗化”轉變為“多樣化”。
在互聯網尚未發展成型之初,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育者僅僅憑著信息和經驗的優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說服力。然而,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第三課堂”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尤其由于網絡的開放、即時、互動、自由等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遞者、接收者,使“第三課堂”成為影響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群體不再被動接收消息,而是可以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地,按照個人喜好進行信息搜索、閱讀、分享、發布,對于教育者來說,“經驗化”的內容優勢不復存在,復雜、多樣的內容取而代之,如果不能及時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必將加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因此,這對教育者是否能夠因“網”而變、因“網”而進、因“網”而動提出了更高要求。
3.教育形式,由“灌輸型”轉變為“引導型”。
如今,網絡化生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常態,給大學生思想行為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可以說,當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的許多新情況新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網”而生、因“網”而興、因“網”而增[9]。
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強烈,對于灌輸說教的方式不愿意接受。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難度,尤其考驗教育者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針對這些問題,對當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做出改變,由原來的“灌輸型”單一模式,轉變為通過內容產品創新、方式方法革新、資源功能更新達到“循循善誘、娓娓道來”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使用各種網絡文化產品,使“第三課堂”的教育內容透過“眼球”直達“心靈”。
三、建設“第三課堂”的三個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學生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當代青年大學生對于主流媒體的關注度遠不及其他媒體渠道,大部分信息都從微信平臺自媒體、微博、新聞客戶端等獲取,其政治正確性、內容準確性等都無法保證,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愈發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并積極掌握話語主動權,結合當代大學生“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的生活狀態,主動把網絡陣地打造成為學生喜歡、愛進的“市場”,不斷增強“第三課堂”在弘揚主流文化價值中的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由此可見,理解“第三課堂”的特點,抓住“第三課堂”的核心,把握“第三課堂”的規律,建設好“第三課堂”,對于高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根據筆者工作經驗,以及當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提出建設“第三課堂”的三個對策。
1.構建形式多樣、極具吸引力的內容體系,增強親和力。
“第三課堂”建設應當以內容為王,高校自身擁有的教育資源則是其中“關鍵一招”。因此,必須充分發揮高校自身資源優勢,把握好學生學習的關鍵需求,充分匯聚課內外、校內外優質資源,并依從學生體驗出發,依照新媒體傳播規律,構建形式多樣、極具吸引力的內容體系,增強“第三課堂”內容的親和力,著力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網絡世界中建立“時時可得、處處可及”的情境空間[12]。
一是全系列的內容形式。進入“微時代”的今天,高校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微課、微網站、微電影、微活動、微資訊等形式的“微作品”[13],在“兩微一端”形成包含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等全系列的內容形式,制作富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網絡文化產品,引導價值、引領思想、激發情感共鳴,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正面思想引導。
二是全覆蓋的內容體系。當前,影響大學生的內容來源頗多,大學生群體無時無刻不接收著來自各種類別、各條渠道、各方聲音的內容,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高校“第三課堂”的內容體系必須全覆蓋,包含校園文化、時事熱點、社會評論等與大學生群體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內容,而校園文化還應當涉及學業學習、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就業求職、獎學勵行等方面內容。
三是全方位的內容反饋。“鞋子合不合適,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因此,建立起全方位的內容反饋制度,能夠對內容形式和體系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通過來自內容受眾群體的真實反饋,反向刺激內容體系建設,更好地適應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用他們熟悉的“網絡話語體系”創作出他們喜愛的“網絡特點產品”。
2.打造業務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工作隊伍,增強戰斗力。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14]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闊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因此,打造一支業務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工作隊伍,對于“第三課堂”建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挖掘自身各種優質資源、整合各類優秀內容、合攏各類優勢力量,合力推進“第三課堂”建設,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配齊配足人員,由一支專門的教師隊伍、學生隊伍開展相關工作。
一是重視工作隊伍建設。要做好“第三課堂”工作,發揮積極作用,工作隊伍的建設必不可少,高校必須在打造專業的工作隊伍上下功夫,充分整合優勢資源,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為“第三課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可靠途徑。
二是提升隊伍專業能力。應當關注這支工作隊伍專業技能的提升,組織技能培訓、實踐訓練,使其政治意識過硬、業務本領過硬、創新能力過硬,懂得把握“第三課堂”規律,能夠做出符合大眾口味的“家常菜”。
三是形成完備工作機制。有了隊伍、有了能力,工作機制是工作開展是否具有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工作機制,充分保障技術隊伍的工作開展,為“第三課堂”功能發揮提供“有力度”的支持,繁榮校園文化、推進主流價值觀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3.建設覆蓋面廣、活躍度高的新媒體平臺,增強可靠性。
“第三課堂”要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場”,就必須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內容創作規律、網絡傳播規律等建設成為學生喜歡、常來、愿留的“市場”,必須堅持從信息聚合、生活服務、互動社區等方面切入,依托渠道和資源優勢,實現網上網下牢牢黏住學生,提升“第三課堂”的服務黏合度和使用影響力。
一是打造全媒體平臺矩陣。這個“市場”也就是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接受、深受喜愛的,覆蓋面廣、活躍度高的網絡平臺,既包括官方網站、社交平臺等傳統平臺,更包括微信公眾平臺、微博、QQ空間、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專注主旋律教育、誠信教育、榮校愛校教育等方面,打造原創精品,引導正能量發聲。
二是強化新媒體教育功能。高校必須破除以往的陳舊觀念,改變原有的網絡管理策略,創建符合“第三課堂”規律的新媒體工作體系,形成強有力的新媒體群,緊跟大學生群體關注的熱點,通過策劃專門的傳播主題,做到“能發聲、敢發聲、勤發聲”,強化新媒體的教育功能,“主動出擊”占據“市場”制高點,充分發揮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以碎片化、易分享、成體系的形式,起到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三是遵循受眾者學習規律。“第三課堂”的內容創作、平臺建設,首先應當遵循受眾者的學習規律、吸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使得網絡產品深入人心、發揮應有教育作用。加強符合受眾者學習規律的技術平臺建設,促進大學生群體通過自我建設達到加強自我教育的目的,善于發現引導青年師生的新思想、新點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使“第三課堂”呈現“自我建設、共同受益、良性循環”的局面。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15]上指出:“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適應時代變化,掌握新生事物規律,學會使用新工具、運用新方法、發揮新作用,“強化意識、擔起責任、堅守陣地”,通過深入細致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實施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2015.01.
[2]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45-46.
[3]江桐.別忘抓“第三課堂”[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1(2):69-70.
[4]郭厚良.高等教育第三課堂的設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0(1):13-14.
[5]何慧星,張愛萍,孫桂香.論新時期大學生第三課堂建設[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S1).
[6]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課堂教學資源 ?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昌吉學院學報,2008(4):54-56.
[7]史迎霞.淺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課堂”[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110-111.
[8]王利軍,鄭璇.淺談以網絡為載體的第三課堂建設[J].科技信息,2010(29):158+162.
[9]楊炳慶,李雋.淺談高校第三課堂建立[J].科技資訊,2014,12(20):167.
[10]沈崴.“第三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2-115.
[1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 96882.htm,2018.08.
[12]蘇明.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EB/OL].http://www.jyb.cn/high/sjts/201502/t20150205_612542.html,2015.02.05.
[13]金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文化”[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76-78.
[14]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2018.08.
[15]習近平.全國教育大會[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
基金項目: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XSSZ-Z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