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榮
摘 ? ?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一些農村兒童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形成獨特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的思想、心理、學習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一線教師。一直以來,本校始終將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抓細抓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關鍵詞: 留守兒童 ? ?家校互動 ? ?關愛教育
一、基于信息技術家校互動關愛留守兒童的策略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方便家校互動教育。
老師和家長的溝通從最初的電話發展到QQ,再到現在的微信,更為便捷、有效。現在基本每位家長都隨身攜帶手機,家長和老師通過微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學習動態,及時獲取可靠的信息,矯正家教方法,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我們還可以建立微信群,讓留守家長、留守孩子、老師之間暢所欲言,甚至可以召開遠程家長會。也可以利用視頻讓留守孩子和家長面對面說話。讓外出打工的父母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關注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及時與孩子交流,撫慰留守兒童孤寂的心靈,使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親情的溫暖,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樣既提高了老師的工作效率,又對學校、家庭的互動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突破時空限制,增強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學校三方之間提供隨時隨地的同步或異步交流,創建多維的溝通交流體系,為留守兒童關愛提供暢通的信息交流基礎。
2.開展家長學校心理交流群
留守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光靠學校老師的努力是解決不了本質問題的,家長們的知識水平良莠不齊,家庭教育觀念不盡相同。對于子女的教育,父母、祖輩看法不一,一個嚴厲,一個袒護,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或投機取巧,效果很不好。開展家長學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留守兒童的家長一般沒有時間來學校接受家庭教育培訓,利用QQ、微信等現代社交軟件建立家長學校心理交流群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短板。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家長都會網上聊天,學校利用交流群開展家庭教育是很好的途徑,班主任、任課教師都要參與,定期講授一些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讓家長們逐步建立起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為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當然家長也可以和老師溝通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例如上傳一些孩子們的日常照片、視頻等培養親情。家校互通,集思廣益,為留守兒童搭建愛的橋梁。
3.利用校訊通關注學生成長點滴。
“校訊通”是中國移動公司利用移動通信網絡、互聯網資源、短信網路平臺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內構建的一個能夠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信息溝通平臺。我校所有老師和家長都開通了校訊通,利用這個平臺能夠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成長點滴。例如:留守兒童的家長雖然遠在外地,但每天都會收到班主任的短信,知道孩子在學校干了什么;每逢節日、換季時,學校都要提醒家長適當給孩子換衣服,倍感溫馨;到了放假離校、暑假或寒假時,校訊通都會提醒家長注意交通安全、防溺水、不溜冰、不爬樹、不放鞭炮等,校訊通為孩子的安全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4.利用微課提高留守兒童的成績。
留守兒童普遍處于“三缺”狀態:生活上缺人照顧,行為上缺人引導,學業上缺人幫助。微課能很好地滿足留守兒童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可強化鞏固知識,從而提高學業成績。他們的學習基礎不好,上課經常聽不懂,作業也沒有人輔導。課任老師就下載或者錄制重點知識講解、難點突破、典型例題講解的微課,讓學生利用零碎化時間學習。剛開始,他們不相信微課,也不相信自己,隨便看看,成績還是老樣子。后來慢慢對微課有了興趣,沒聽懂新課就反復看微課視頻,不會做作業就看看典型例題講解的微課視頻……現在他們的作業能按時完成了,準確率也更高了,成績有了一定的進步。
二、搭建交流平臺,拉近留守兒童與師生、父母的距離
1.定期召開主題班會。
為解決留守學生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問題,以班會為載體,緊緊圍繞“關愛、責任、誠實”這個主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激勵他們自立、自信、自強。每次召開主題班會時我都會讓同學們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我經常請個別留守兒童同學針對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想法。一開始,他們總是細聲細語、吞吞吐吐,慢慢地語句通順了,聲音洪亮了,思想成熟了。通過這一做法,一方面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樹立了信心。
2.開展老師談心日活動。
老師談心日是我校開展的“走進學生心靈”的活動,每月一次。每次談心時都要想辦法尋找師生的共同語言,這樣才更有效。記得和個別留守兒童的第一次談心,我圍繞“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的話題說起,時不時表露出我想做他的好朋友的想法,并且表揚他的優點,目的是拉近我倆的距離,讓他慢慢地接受我。第二次談心我再問他喜歡與什么類型的人交往,什么樣的人最值得交往,平時與他交往的人對他有何影響等,這時他開始同我講心里話。經過多次平等、關愛的談心,他向我敞開了心扉,使我了解了他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歷程。
3.定期開展家訪活動。
家訪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利用課余時間我來到個別留守兒童的家里,看看他們的成長環境,并和爺爺奶奶促膝長談,了解其在家的情況。看到他們家境一般,了解到他家的收入主要靠父母在外打工。和他爺爺聊到學習及教育問題時,他爺爺總是嘆氣,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而且也管不住他,所以養成了許多壞毛病。
4.與家長溝通。
造成個別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和行為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長與子女缺乏交流。我把教育的突破口放在他們的父母身上。了解了他們的具體情況后,我馬上與他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了聯系。在將近一個小時的交流中,我與家長達成了共識,采取這樣的辦法:在目前經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他母親從外地回家,負責他生活起居與家庭教育;父親每周打一次電話給他。為引導其父母與個別留守兒童進行必要和科學的交流,我囑咐其父母經常和兒子進行平等的談心:多關注一些兒子感興趣的話題;少一些無謂的指責和空洞的督促。
5.利用心理咨詢室,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我校投資9萬余元打造了一個高標準的心理咨詢室,而且聘請了心理專家為輔導老師。為了解決個別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不善于交流、自律能力差等心理問題,我經常帶他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找心理輔導老師咨詢。前幾天,看到他從心理咨詢室走出來,臉上露出了微笑,我欣喜若狂。
三、開展一系列活動,讓留守兒童在實踐中成長
1.充分利用好校園菜地的作用。
我校為每個班級開辟了一塊校園菜地,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體會到了家長工作的辛苦,同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增近了師生感情。每個星期二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我都會帶領學生到菜地參加勞動實踐。留守兒童從一開始的“好吃懶做”到現在的積極勞作,澆水、施肥、拔草樣樣都是一把好手。
2.開展鄉村少年宮活動,培養留守兒童廣泛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少年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合唱組、美術組、足球隊、經典誦讀組、手工制作組、書法組、葫蘆絲組、鼓號隊、舞蹈隊、科學館、地理館、腰鼓隊、紅軍菜地等。個別留守兒童因為喜歡運動參加了足球隊。在足球場上,他們表現得非常積極,總是很主動地練球,而且踢球技術很厲害,比賽時總能一腳猛射進球得分。因此,學校有很多他的“粉絲”。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他的周末生活、培養了興趣愛好,又增強了合作能力、樹立了信心。
參考文獻:
[1]李正華.信息技術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的應用[J].飛:素質教育,2013(10).
[2]羅濤.信息技術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的應用[J].科學咨詢,2013(29).
備注:本論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自主發展培養》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3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