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春 張菊 王正春 王順梅 羅玉昆
摘要:目的 觀察全國基層名中醫楊炳洪主任醫師經驗方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方法 將240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20例,治療組采用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制酸劑奧美拉唑腸溶片,胃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片。2組均治療2個療程。觀察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證候、胃鏡檢查胃粘膜變化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癥狀、證候、胃黏膜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差異性(P<0.05)。結論 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治療慢性胃炎可以明顯減輕癥狀、體征,恢復胃粘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慢性胃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8-0051-02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臨床表現為胃脘脹滿或脹痛,伴有噯氣、嘈雜、食欲不振、消瘦等,常常反復發作。本病屬于中醫學痞滿、胃脘痛等病證范疇。楊炳洪主任醫師臨證40余年,運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取得較好療效。筆者有幸師從楊老,現將老師經驗方“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治療肝胃郁熱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云縣中醫醫院和人民醫院消化科門診、住院肝胃氣滯郁熱型胃脘痛患者240例,按入組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對照組每組各120例。治療組男68例、女5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55.04±6.87歲。病程最短1月,最長為10年,均為肝胃郁熱型。對照組男63例,女57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52.97±7.48歲。病程最短25天,最長15年;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協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16年發布的《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及《中醫內科學》[3]制定肝胃郁熱證的診斷標準主癥:胃脘部灼熱疼痛或脹痛、噯氣、反酸;次癥:脅肋脹痛、納呆、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滑數。西醫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消化分會2012年發布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0,上海)》[4]中慢性胃炎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胃炎、中醫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在18∽80歲;③同意參加該項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者;②精神障礙疾病者;③拒絕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十六味和胃安中丸”治療,藥物組成:吳茱萸12 g,黃連5 g,木香12 g,姜半夏12 g,山藥20 g,蘆子12 g,高良姜12 g,甘松10 g,瓦楞子30 g,砂仁10 g,胡麻仁20 g,烏賊骨10 g,醋香附12 g,降香6 g,甘草5 g,黃柏12 g。每天1劑,煎3次,每煎200 mL,三煎相混,于早、中、晚餐前溫服。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蘇州中化藥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20 mg每日早晨1次吞服;鋁碳酸鎂片(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 g每日3次,餐后2 h口服。7 d為1療程,治療兩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1.6.1 中醫癥狀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癥狀分級量化標準進行,根據癥狀輕重分級給予評分,即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1.6.2 安全性指標 血、小便、大便常規、肝、腎功檢查。
1.6.3 主要癥狀療效標準 主要癥狀的記錄與評價。按癥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主要癥狀改善百分率。痊愈:癥狀消失;顯效:癥狀改善百分率≥80%;有效:50%≤癥狀改善百分率<80%;無效:癥狀改善百分率<50%。
1.6.4 證候療效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
1.6.5 內鏡下胃黏膜療效評定 電子胃鏡檢查胃粘膜。分別對胃鏡下紅斑、糜爛、出血、膽汁反流,花斑、蒼白、血管顯露、黏膜結節等情況加以統計,計算各單個鏡下表現的改善等級及總積分改善程度。痊愈:胃黏膜恢復正常;顯效: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2級以上;有效: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1級;無效:胃黏膜病變無改變或加重。
1.6.6 量表評價標準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總積分及各領域積分前后變化進行直接比較判定。
1.7 統計學方法 所有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均值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數據統計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顯著水平。
2 結果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癥狀積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臨床癥狀積分的改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4.16%,對照組總有效率79.16%,治療組在改善證候總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電子胃鏡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9.16%,對照組總有效率78.33%,治療組在改善電子胃鏡總有效率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2組臨床療效比較比較 治療組臨床痊愈42例,為35%;顯效53例,為44%;有效17例,為14.1%;無效8例,為6.66%,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臨床痊愈35例,為29.2%;顯效48例,為40%;有效15例,為12.5%;無效22例,為18.3%,總有效率為81.7%。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安全性評價 2組觀察治療期間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沒有血、尿、大便及肝腎功能異常,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3 討論
慢性胃炎是目前常見多發病,各種西藥制酸、胃粘膜保護劑、胃動力促進劑等應用及各類中成藥,但療效不很確定。據諸多研究報道,本病發病多與飲食不節、情緒所傷密切相關,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壓力加大、社會應酬多、煙、酒過量、就餐不規律、快餐文化,“飲食自倍,胃腸乃傷”,以致思慮過度、抑郁氣機、損傷脾胃,故發病率逐年上升。
楊老年輕時經中醫學院理論培養,又師從名醫,40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可謂學驗俱豐,是我市名噪一方的中醫名家、第四批國家級基層名中醫。慢性胃炎屬于中藥學胃脘痛、脘痞范疇。多因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緒及藥物損傷,氣機阻滯,升降失常,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氣機郁滯證而發生疼痛。臨床上可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胃氣滯、肝胃郁熱、瘀血停滯、胃陰虧虛、脾胃虛寒7個證型。因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大多為寒熱錯雜、虛實同俱。經多年臨床總結楊老認為本地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熱居多,基本病機是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治以疏肝瀉熱和中理氣。十六味和胃安中丸組方精妙,黃連、黃柏、清瀉中焦肝胃郁火、降逆止痛。此方之妙是黃連、吳茱萸的比例非經方左金丸的6:1而是1:6;老師用大量吳茱萸目的是溫中理氣止痛,降逆,使橫逆之肝氣得以柔順,且制黃柏、黃連兩味苦寒之品,以防寒涼太過,吳萸以溫中理氣,半夏瀉心湯改人參為山藥、干姜為良姜,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并調,清中散結,良姜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活血之用,山藥健脾養胃、益氣,《神農本草經》謂之“主健中補氣、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銳、目明”,山藥中含尿囊素具有麻醉鎮痛的作用,可促進上皮生長,消炎和抑菌,現代藥理研究黃連、黃柏有明顯抗幽門螺桿菌作用。醋香附有疏肝開郁、行氣止痛,降香、甘松、蘆子化瘀止血、行氣止痛、收斂拔毒,胡麻仁潤腸通便,木香,砂仁和中理氣,芳香醒脾,烏賊骨,瓦楞子制酸止痛,保護胃粘膜,全方配伍精妙,具有辛開苦降、寒熱并調、溫中理氣、潤腸通便,使肝胃氣機得暢,肝胃郁熱得以清瀉,脾胃氣機運行正常,胃氣和降、肝氣調達,使胃痛得以痊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運用。
(收稿日期: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