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升
摘要? ?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增強,濕地公園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本文對濕地公園的作用做了說明,在分析了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存在的問題基礎上,結合肥東縣實際情況,對濕地公園建設提出了保護對策及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 濕地公園;建設;問題;保護對策;安徽肥東
中圖分類號? ? TU986.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6-0137-02?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濕地是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濕地公園的建設保護對豐富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 ? 濕地公園的作用
1.1? ? 發揮濕地保護主力軍的作用
保護、恢復濕地生態系統與生態服務功能;通過建立濕地公園可有效保護濕地,使其免遭侵占,可恢復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有效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
1.2? ? 提高了各級政府對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
濕地公園建設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開展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改善了保護濕地的大環境。
1.3? ? 具有科普教育功能
濕地中豐富的水體、植被、魚類、鳥群等生物種類,為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借助濕地公園開展濕地保護知識等宣教活動,游客不僅了解了濕地動植物等知識,濕地保護意識也明顯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1.4? ?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合理利用濕地資源提供休閑、游憩等場所,濕地公園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生態和生活環境,解決了就業問題,也吸引了部分社會資金投入,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1.5? ? 營造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濕地公園保護建設形成的獨特景觀是綠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公園在其優美的景觀基礎上,格局得到了優化,增添了景觀多樣性,創造出人類宜旅生態環境。
2? ? 濕地公園建設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 ? 濕地公園管理不到位
目前,濕地公園建設普遍存在重申報輕管理的現象,且管理涉及多個行業、政府部門,形成一物多管的狀態,往往導致管理混亂、分工不清、責任不明,難以落實到位,嚴重影響了濕地公園建設的完整性和恢復與保護的有效性[1]。
2.2? ? 對濕地公園建設保護的認識存在偏差
濕地公園在我國建展時間較短,宣傳不夠,公眾對濕地公園在生態保護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濕地的作用和功能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認識,尚未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很多人將濕地看成草甸、荒地,進行盲目開墾、破壞,對其建設存在較大功利性,偏離了國家建設保護濕地公園的宗旨,這對濕地公園的保護建設與發展極為不利。
2.3? ? 專業人才、配套技術匱乏
我國濕地公園建設保護起步較晚,欠缺實踐經驗,而濕地是一個復雜、特殊、生境脆弱的系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目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配套技術,尤其在濕地水體治理與恢復、水質管理、生態系統動態監測與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濕地公園的生態恢復與建設[2]。
2.4? ? 景觀趨于同質化,缺乏地域特色
濕地公園普遍存在景觀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活動主題趨于相似,游客的體驗活動不多,享受不到自然的魅力,商業化色彩濃厚,科普教育發揮不明顯等問題。沒有將自然景觀的特殊性突顯出來,在規劃設計中理念不清晰,出現許多誤區。①擇地設計不合理,追求大面積,在用地、資金上投入造成壓力。②功能區區劃不清,核心保護區不明顯,甚至沒有劃分,且核心景觀區缺乏特色,不能突出公園的特色和主題。③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人為過多地干擾致使濕地景觀自然化減弱,人工痕跡明顯,如鋪設游步道、人工建筑亭、臺、樓、閣等。④景觀設計過于形式化,改變了自然與人文融合的景觀格局等。園林綠化、大興土木等建設使濕地建筑體量過大,導致生境破碎、棲息地受到干擾,園林苗木使用過多,忽略了對原生生境與鄉土群落的保護。
2.5? ? 政策與制度、相關法律亟待完善
自2005年國家林業局發布《關于做好濕地公園發展建設工作通知》以來,相繼出臺了《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濕地保護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規,但在濕地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方面缺乏更具權威性和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文件[3]。
3? ? 肥東縣濕地公園現狀
安徽龍棲地省級濕地公園位于肥東縣撮鎮鎮境內,總面積573.71 hm2,其中濕地面積454.4 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79.2%。庫塘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濕地總面積的73.8%。濕地公園中的濕地分為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2類;濕地型為草本沼澤、稻田濕地和庫塘濕地。規劃范圍與四界根據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自然因素綜合確定,主要以水域為軸線,將區域內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各種用地都納入規劃范圍,特別是濕地周邊的林地、水域、灘涂等[4]。
安徽肥東管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肥東縣梁園鎮、楊店鄉和牌坊回族滿族鄉等鄉鎮,規劃總面積約938.1hm2,其中水庫水面面積約414.7 hm2,陸地面積523.4 hm2。東起肥東縣X30縣道,西至管灣湖大壩,南至滁河干渠,北到楊店鄉劉集村,后將梁園邵戶村所在的半島區納入規劃范圍內,管灣村也一并納入范圍。
4? ? 肥東縣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對策
4.1? ? 明確運營模式,設立管理機構
建議成立管灣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公園建設管理機構,并參與濕地公園的整個建設過程。根據《濕地保護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合理制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明確濕地公園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和管理范圍等。例如,在機構設置中可以設置相應科室負責濕地公園整體宣傳,形象策劃、活動策劃及對外宣傳工作;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開展健康有益的觀光和濕地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開展濕地公園內的監管工作;參與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環境改善工作,合力推進旅游資源整合和旅游項目建設。負責建立健全濕地公園自然資源保護的各項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協助做好轄區內的森林防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安全保衛工作;負責對濕地公園內部重要景觀進行調查、鑒定,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負責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查處濕地公園內破壞林草植被、水體、野生動物資源的活動,督促拆除違法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等。對濕地公園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確保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合理、科學、依法開展。實行三級管護,即以濕地公園管理機構為決策機構,保護站為分支管護機構,管護點為基層管護單元,組織有效的保護和科研隊伍,形成濕地公園內資源保護網絡體系。
4.2? ? 細化制度措施,保障居民合法權益
肥東管灣國家濕地公園涉及梁園、牌坊、楊店3個鄉鎮流轉土地、苗木和水面942 hm2,單墳1 114座、雙墳1 506座,拆遷村民組12個,這些都關系項目建設成敗關鍵,建議盡快出臺項目建設區內有關居民土地、園林苗木企業流轉及搬遷安置政策,落實居民權益;有效推動項目開工,同時針對管灣濕地公園內部分原生態村居規劃進行保護,避免大拆大建;此外,要對濕地項目建設情況及時進行公示,引導項目區群眾及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濕地保護。
4.3? ? 充分挖掘園區特色,明確功能定位
特色是濕地公園發展的靈魂和魅力。建議管理機構應準確把握濕地公園特色,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要注重挖掘歷史人文資源,賦予濕地公園歷史文化內涵,融自然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不斷提升濕地公園的內涵。同時,公園在營造濕地景觀時,側重于維持保護當地具有特色的原生態的濕地類型,依據當地傳統的自然濕地景色,充分滲入當地的文化內涵和風土人情,避免濕地公園建設園林化,既快又好地建設濕地公園。對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育區等五大功能區進行明確的功能劃分和針對性建設,尤其是科普宣教區,合理開展科普活動,展示原生態自然風光、宣傳生態保護和展示文化底蘊為宗旨,充分發揮好濕地公園內現有設施、媒體等多種形式宣傳形式,詮釋濕地功能和傳播濕地文化。
4.4? ? 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生態修復保護
園區道路、停車場需規劃科學,合理設計。建議采取循環路并規范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路的劃分,保障交通安全;避免因規劃不當造成重復工程而導致資源浪費。在管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針對陂塘濕地遭到破壞的現狀,通過GIS分析與歷史航拍,識別關鍵坑塘位置,在緩坡處設置水壩使其自然形成陂塘,將人工魚塘恢復為自然陂塘,建立河流-水庫-陂塘的復合型濕地。
解決周邊社區的生產經營、污染等帶來的威脅。在濕地公園范圍內居民點進行搬遷,農用地采取退耕還濕和退耕還林,擴大濕地和植被面積,加強濕地功能效益。
解決濕地公園內生物多樣性減少狀況。通過水生植物種植和棲息地保護隔離帶的建設,改善各種鳥類與魚類的棲息、產卵、繁殖場所。
解決濕地公園管理中存在的能力較低問題和提高濕地公園的保護工作,加強保護管理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等。未來建設好管理機構、保護管理站和生態監測站,以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和管理。同時,為了便于巡護、管理、防火、鳥類保護和宣傳,需建立防火、觀鳥臺、界碑、界樁、標牌等保護及其附屬設施。
4.5? ? 注重宣教,激發公眾參與濕地保護
建議濕地公園在設計和建設中注重宣教,在設施宣教中標識、標牌設置要突出主題,烘托氛圍;解說性標識要既科學又生動;公告性標識上要做到醒目體現尊重和關愛。宣教場所不應只追求形式,而要強調內容科學性、嚴謹性、趣味性、互動性,在全域范圍內形成濕地保護的氛圍,激發公眾主動思考、體驗和實踐。
5? ? 參考文獻
[1] 唐曉嵐,陳慶,張晶晶,等.基于大數據的安徽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游客行為方式研究[J].中國名城,2019(2):50-56.
[2] 苗彤.淺議山西省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J].山西林業,2018(3):18-19.
[3] 鄭海霞,畢洪麗.淺析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3):81-82.
[4] 高冬平,王佳佳,蔡平.城市濕地公園地域特色的塑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2):15755-1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