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良
摘要? ? 近年來,五河縣著力實施“生態立縣,綠色崛起”戰略,積極探索具有五河特點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徑,被認定為安徽省首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本文在總結五河縣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五河縣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對策。
關鍵詞? ? 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問題;對策;安徽五河
中圖分類號? ? F3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6-0168-01?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五河縣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著力實施“生態立縣,綠色崛起”戰略,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積極探索具有五河特點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徑,有力促進了農業經濟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被認定為安徽省首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
1? ? 五河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1.1? ? 現代生態農業模式不斷豐富
五河縣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創建為總抓手,著力構建“示范主體小循環、示范區中循環、示范縣域大循環”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1-2],重點打造現代牧業、大新、雙忠廟、東劉集等4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形成了現代牧業“奶牛養殖—沼氣—種植(菜、果、糧、飼)”三位一體生態模式、秋實草業草牧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新一禾生態農莊“有機肥—休閑生態農業園”生態循環農業、群力蔬菜合作社“牛沼液—設施蔬菜”生態循環農業、溝東酥梨合作社“有機肥—特色果園”生態循環農業、務本源民族畜牧養殖公司肉牛產業菜牧結合生態循環農業、萬里紅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稻蝦(魚)綜合種養等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模式。此外,現代牧業“種養加零距離一體化”產業模式已入選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典型模式。
1.2? ? 現代生態農業主導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1.2.1? ? 奶牛生態產業。主要布局在朱頂小溪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片。依托現代牧業(蚌埠)有限公司和秋實草業有限公司等示范主體,示范推廣“種養加零距離一體化”產業模式和“奶牛養殖—沼氣—種植(菜、果、糧、飼)”三位一體的生態模式,養殖規模控制在4萬頭左右,重點發展液態奶等奶制品精深加工,提升養殖效益,強化生態保護。
1.2.2? ? 生豬生態養殖業。重點對生豬規模養殖場進行改造提升,強化生態保護。依托家家樂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興牧生態家庭農場等示范主體,示范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豬—沼—糧(飼)”生態模式,生豬養殖規模控制在23萬頭左右。
1.2.3? ? 肉牛肉羊生態養殖業。依托務本源民族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和騰飛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重點在沿淮特色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示范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肉牛肉羊養殖—沼氣(有機肥)—種植(蔬菜瓜果)”三位一體生態模式。
1.2.4? ? 糧飼生態種植業。重點在沿淮特色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東劉集與申集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片(以玉米、小麥為主)和三湖濕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片(以水稻為主)布局11萬hm2綠色糧食生產基地,在朱頂小溪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片和東劉集、申集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片建設1萬hm2的優質飼草基地。
1.2.5? ? 生態園藝產業。重點布局無公害蔬菜瓜果基地,規模2.33萬hm2以上,其中設施蔬菜瓜果基地面積達0.67萬hm2以上,充分利用畜禽養殖產生的有機肥,促進縣域范圍內生態農業大循環的形成[3]。
1.3? ? 生態農業安全監管全面加強
實施農產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完善鄉鎮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系統,全縣新建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系統35套,實現種植業農殘快檢系統所有農業鄉鎮全覆蓋,畜產品瘦肉精快檢系統、水產品快檢系統和特色農產品快檢系統實現重點鄉鎮全覆蓋,年開展農產品安全檢測逾1 000次,實現了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2? ? 五河縣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 發展生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靠天收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與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2.2? ? 農業面源污染仍然偏重
目前,五河縣農業生產方式仍然以小規模分散式的粗放經營為主,化肥施用不合理,大量使用農膜,農藥使用不當,尤其是規模養殖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污染仍然偏重。
2.3? ? 新型主體對生態農業的引領作用不明顯
從農業龍頭企業看,引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愿望不強,不敢和農戶簽訂長期訂單,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從農業示范園區看,五河縣有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個市級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有一些點上的成功實踐,但還沒有顯現出整體效應。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看,真正能夠在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的較少。
3? ? 五河縣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3.1? ? 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重,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增加扶持投入的基礎上,大幅度增加縣級配套資金投入,確保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增長高于用于“三農”總投入的增長幅度,保持用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占農業總投入比例大于40%。整合資金建設重點工程,加大涉農項目資金統籌協調力度,重點突出大新、朱頂、長淮、雙忠廟、東劉集等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力爭建成一批基礎配套設施齊備、生產技術先進、產品競爭力強、經營組織模式先進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3.2? ? 全方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嚴格化肥農藥監管,在重要水源保護區和流域制訂并執行限定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嚴格規定化肥農藥使用時間、品種及方式,從源頭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切實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加大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將畜禽養殖污染納入環境統計和污染總量控制,分批完成生豬存欄>300頭的養殖企業的排泄物治理,在農村中小規模養殖戶中,推廣應用簡便適用的污染治理技術,實現零排放。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引導和扶持秸稈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綜合利用[4]。
3.3? ? 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引領作用
大力培育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為基礎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扶持設施化投入、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激勵培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循環利用企業,扶持培育農業廢棄物收集、轉運、配送、利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在抓好農業龍頭企業數量擴張的同時,每年選擇3~5個龍頭企業進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先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試點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推動全縣現代生態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4? ? 參考文獻
[1] 陳澤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5):210-212.
[2] 李培.洪雅縣中保鎮生態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6.
[3] 錢淑瓊.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3):16314-16317.
[4] 方明.宣城市現代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