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峰
摘要? ? 本文介紹了無棣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當前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加速無棣縣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 ? 現代農業;農業供給側;問題;對策;山東無棣
中圖分類號? ? F3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6-0212-01?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無棣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實施“一四二”行動,整個農業經濟形勢發展良好,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1? ?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1? ?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
2018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27.36萬hm2(農業部門農情數據),比2017年增加0.22萬hm2。其中,強筋專用小麥播種面積4.19萬hm2(農業數據),比2017年增加0.43萬hm2。棉花播種面積3.35萬hm2,其中國際良好棉花種植2.67萬hm2左右。第一季度蔬菜播種面積與2017年持平,為1.4萬hm2,產量36 t,受2018年前期蔬菜價格低迷的影響,蔬菜種植效益不及2017年。
1.2? ? 農業發展動力持續提升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成立小麥、玉米2個產業創新推廣團隊。2017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率達到62%,小麥、玉米、棉花良種覆蓋率達到99%,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2%,97.5%的村完成了土地確權任務,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33.5%以上。
1.3? ?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認真組織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2017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為0.27萬hm2,地膜回收處理率達到3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5%,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市級監管追溯平臺基本建設完成,積極推進韭菜“雙證制”管理,推行韭菜專用二維碼,推動韭菜管理精準追溯,“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470個。
1.4? ? 農業“新六產”發展形勢良好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農業“新六產”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截至目前,無棣縣有8個全國“一村一品”和19個全省“一村一品”特色小鎮。有2個國家、2個省級、3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33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此外,高新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獲得市政府批復,惠民縣也在濱惠大道兩側劃出一定區域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38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2家、省級61家、國家級4家,列全省第四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有6 087、774家。消費終端型、休閑體驗型、經濟循環型、產業智慧型模式雛形出現。
2? ? 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無棣縣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距離現代農業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遠未到位。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7.5%,略高于全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種植業內部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飼草料作物比例偏低,農業綜合效益比較差。今后,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適當地壓縮糧食面積,進一步擴大糧改飼規模,增加其他高效作物在整個農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調整空間還很大。二是一產產業鏈以及價值鏈不長,二、三產業較弱,一、二、三產融合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三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目前,土地流轉面積僅占承包土地面積的33.5%,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潭冗€不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遲緩,大部分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小、創新能力較差,輻射帶動能力弱。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于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1]。
3? ? 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3.1? ? 實施糧食產能提升工程,穩步提升綜合生產能力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按照國家、省要求和任務面積,完成20.33萬hm2糧食生產功能區和6.67萬hm2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力爭用5年時間將“兩區”內耕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3.2? ? 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程,打造農業新舊動能轉換重要載體
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鄉村發展新動力、農民增收新機制、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到2022年,無棣縣建成10家左右的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創建4家省級、1家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優先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發展智慧農業,利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管理水平。
3.3? ? 實施農業“新六產”推進工程,拓展農民增收新空間
突出亮點,激活“新六產”發展。打造農村電商平臺、進一步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業態形式,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農商網絡平臺雙向互動。積極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項目,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塑造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產業新業態。依托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一批農業“新六產”示范主體,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農業“新六產”中的主力軍作用[2-3]。
3.4? ? 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工程,為農業新舊動能轉化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團隊,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建立農作物商業化育種中心,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開展標準化良種基地建設。到2022年,力爭培育1~2家在省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建設5個以上小麥、玉米、棉花等商業化育種(苗)中心,建設0.67萬hm2標準化種子生產基地、13.33 hm2南繁育種基地。
3.5? ?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牌培育工程,提升競爭力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測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實現無棣縣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的全覆蓋,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到2022年,無棣縣“三品一標”有效用標產品突破550個,覆蓋全市所有優質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山東省品區域公知名農產用品牌達到3個,山東農產品企省知名業產品品牌25家,實現整體品牌形象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4-5]。
4? ? 參考文獻
[1] 宋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J].新西部,2018(9):53-54.
[2] 李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問題和對策:以安徽省安慶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7):203-205.
[3] 王思雨,郭素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農村土地流轉[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0):29-30.
[4] 張鴻.現代農業建設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3):7321-7322.
[5] 吳其飛,董英.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0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