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如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和經濟的不斷進步,而其造成的環境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所以我國對林業的發展重視程度也日漸增加。林業作為我國發展國家經濟的重要項目之一,對于生態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業還能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應重視林業管理體制工作,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強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并保護生態平衡。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林業的發展道路和如今林業所面臨的問題,并研究了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林業經濟發展;主要問題;解決策略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提高了對于生活的質量需求,同時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也有所提升,所以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不斷的提高。但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在我國各地不斷地涌出,并且對于環境的污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為此,我們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適應我國國情,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加大對林業工作的管理監督力度,改善我國所遇到的環境問題,抓住相應的機遇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以此來推動我國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森林資源逐漸減少
我國在1945年改革開放之后,開始大力發展經濟水平,導致疏忽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由于森林資源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對森林資源進行了不合理的利用。大量亂砍濫伐的現象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性的破壞。使我國的植被面積大大的減少,嚴重損害了人與自然的和平發展,并極大影響其林業的發展水平。我國多年來的來對森林的大量砍伐,使其樹木環境資源大幅度的減少,并且多位國家保護的公益林,在幼林中,人工林的占領的面積很廣泛,由于其人工林的品種單一,穩定性不強,易于死亡,因此嚴重導致了我國的森林總量不足,并且長期處于一個不良的資源狀態,林業經濟的主要發展就是依靠森林的巨大資源,但如今我國樹木資源不足、質量不高的現象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
2.生產技術落后
如今我國林業企業在生產技術和設備上與國外激素相比較而言是處于一種落后的狀態,其落后了甚至數十年。因為我國的研發能力較弱,所以就對現代技術水平的生產設備而言,我國還不能夠生產設計,需要通過外國來相應的引進一些生產機器,因此我國的林業市場的生產,最終還是處于一種相對落后的狀態,追趕不上世界的先進水準。
二、解決林業發展經濟問題的策略
1.嚴格控制過度砍伐的行為
我國的林業管理部門應該對采伐的行為給予相應的重視,保護我們的天然林業資源。對天然林的砍伐行為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縮減使用資源的數量。為了能讓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其營林造林工作發揮著十分顯著的功效。而如何能讓營林造林發揮出更大的功效,許多林業專家表示應大力開展種苗育種工作。種苗的質量對植物的生長狀況產生直接的影響,其生長速度和質量將會大大的降低。為此林業工作者應利用科學技術合理選擇種苗種類。同時,采用當今最新型的技術,對種苗的繁育和質量進行完善改造,完成造林工作批量生產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應該對種苗基地進行規范化的管理,積極提倡使用優良品種,可以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讓工作人員對種苗育種工作重視起來,進而解決我國在林業經濟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2.注重人才培養,增強林業發展活力
我國當前的林業體制中還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改進,讓我國的林業發展增添活力源泉。在林業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林業工作通常是由林業人員來進行的,所以我們應該提高對林業工作人員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認識到林業的重要性。并且應該讓林業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對其相應專業工作的學習,讓其掌握到最先進的培育手段,與時俱進走在時代的前端,進而提高對林業工作的效率。在整個林業的工作環節中,可以建立一個監督部門負責對各個相關部門進行監察,從而提高工作質量。
3.提高林業經濟的發展技術水平
林業經濟要想在市場上進行發展,那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實力,擁有相應的先進技術和良好的管理水平才能夠在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采取對家小企業的合并式發展,共同努力共同創新以此來提高相應的生產力。
三、結語
如今,我國雖然重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想要對其所造成的傷害進行修復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所以我們應該響應國家對生態資源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號角。總之,想要提高林業的經濟發展程度,相應的工作部門應該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向不斷加強對林業工作人才隊伍的全方位的綜合培養,還需要做好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工作,從而能夠獲取到理想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偉華. 試論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 科技經濟導刊,2016,(34):217
[2] 朱俊山. 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 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5,21.
[3] 郭永益. 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 吉林農業C版,2015,(8):191-191.
[4] 鳳鴻強. 淺談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 現代物業·現代經濟,2015,(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