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怡 白冬青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最核心部分之一。為了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推進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現狀,找出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現狀;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6-003-002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國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社會價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使他們的發育水平普遍提前,并呈現出新的心理特征,最終進一步加劇了心理上的動蕩。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學生除了表現出各種情緒與行為問題,其身體健康和學業成就也受到顯著影響。唯有將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斷深化,才能幫助作為未來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的中小學生更好地適應校園和社會生活。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含義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以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為主要方式,以學校適應、自我認識、自我調控、學習技能、人際交往、合作意識、自我生涯規劃等為主要學習內容,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的專門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被納入中小學現行教學計劃內“活動課程”板塊,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它著重體現了中小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展現了“心育”的教育性、發展性和預防性功能,與中小學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同一性,是營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手段,雖經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仍舊面臨諸多挑戰。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過于形式化
中小學校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多的為應付上級制定的教學任務,致使課程體系比較凌亂,實際每周完成的課時不足,教師的教學內容無法連貫進行,成為制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瓶頸。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基層的任課教師,都將眼光放在了加快文化課教學的步伐上,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質量對立起來,因而只開設了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使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造成其徒有虛名。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德育化傾向明顯
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德育課程混為一談,認為兩門課程是隸屬關系或完全的重疊關系,抑或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是德育課程的擴展。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具有以上錯誤觀念的這類教師通常注重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以及三觀等方面的教育,同時一味堅持價值導向,對學生的思想言行做出立場鮮明的評價與引導,根據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正確與否給予學生公開的獎勵或批評,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染上了濃重的德育課程的色彩。
3.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儲備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專業性的學科課程,其任課教師不僅應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開展心理輔導的專業技能。然而經過訪談調研,80%以上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調任或德育主任兼任,同時教師的數量依舊相對稀少。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非專業的任課教師不能選擇對應學段的教學主題與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極易引發學生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抵觸情緒,教學力度遠不能達到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
4.校本課程教學模式較為僵化
現階段,各中小學校已普遍著手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教師通過語言或借助其他手段直接向學生傳授心理知識,二是學生參與由教師引導或組織的課堂活動,來獲取所需的心理知識。前一種教學模式體驗性較低,無法全程吸引學生注意,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后一種模式也由于過度依賴于預設的活動,致使課程主題得不到深入探究,極易偏離最初教學目標。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促進個人成長、培養良好心理品質、挖掘心理潛能、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社會化的課程。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目標,與一般學科課程目標強調認知性、封閉性和預成性所不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關注個體心理的體驗性,所指向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它對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意義,需要每一個個體帶著自身的體驗去解讀。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有鮮活的心理世界,并以此來理解課程目標和內容,影響課程實施的進程。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并非“預成”的,而是在課程中不斷生成、自主建構的。
2.科學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和內容
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呈現出的發展性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以發展性問題作為授課重點,對學生成長中普遍遇到的問題予以指導。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和內容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小學可以游戲和活動為主進行授課,初中的授課模式則以活動和體驗為主,但要始終貫穿一條活動主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應從生活輔導擴展到學習輔導與職業輔導并重,注重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
3.加強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配備
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其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水平將直接影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除了需要自覺和嚴格地遵守基本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應掌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需要的授課能力、課堂管理能力、組織學生討論、開展心理訓練等能力以及指導、矯治、測量等的專業技能,以期順利實現中小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4.注重體驗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體驗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征,這門課程能否取得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是否產生真切的體驗以及體驗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體驗作為心理建構的橋梁,關鍵在于它能激發學生心理的內化機制,在內化過程中生成與建構,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因此,教師應確立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多營造和創設健康的、能讓學生親歷的體驗活動,促使學生去體悟、琢磨、探究,從而促進其心理的反思和建構。
實效性強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質量與效果。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方面應采取實事求是的分析態度,幫助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問題,借助所學到的方法來解決自身存在的各種心理沖突;另一方面,應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情況的特殊性,進行相應調整,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臟”,在自身得到不斷優化的前提下,將迸發出更為強勁的“跳動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新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
[2]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64
[3]黃俊霞,姚本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與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0):7-9
[4]俞國良,琚運婷.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歷史進程分析與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