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文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新課改教學精神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之一,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既應景,又應時,更應心,因為這是一種基于小學生學習狀態和年齡特點而開展的教學方式。以下筆者將就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與開展作相對詳盡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構建; 開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6-044-001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實現了教學上的層次感,有針對性有個性化,顧全了整個班級學生的獨立化學習特點,使每個學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找回了學習上的自信感,因此有利于學習水平整體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構建與開展直接關系到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效果,同樣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成效。針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構建和開展,筆者淺談以下幾點意見。
一、預熱營造適合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課堂氛圍
眾所周知,體育比賽開始前,運動員都會做熱身運動,為的便是能夠在比賽中獲得最佳的競技狀態。同樣的道理反映到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建議在正式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之前,也應該進行適宜的“預熱”環節。
營造適宜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課堂氣氛,意味著要讓學生的關注力和興趣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并且是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生們都自然而然的實現了高度的專注。小學生都活潑好動富有想象力,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都對卡通玩具或者童話故事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愛好,投其所好的激發其學習興趣,那么學生的關注點就自然匯集到新學的知識中去了,如此便為下一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適宜的課堂情感氛圍。
簡舉一例,比如在學習“角”這一節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一些體現“角”知識的卡通玩具,比如積木,或者也可以讓學生們用橡皮泥捏出具有“角”造型的實物。當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時,教師引導學生:“接下來,大家分小組比賽,看哪組成員表現的最棒好不好呀?”類似于試探性的引導話語,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二、系統考量班級學生獨立化特點,科學劃分小組成員
小組成員的劃分既要考慮到性別男女人數上的均衡,又要兼顧到小組成員之間的個性調和與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筆者在劃分小組時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使其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發揮最大的能量,實現最有價值的學習效果。在男女人數分配上,亦要做到性別平衡,原則上每一小組男女人數最多相差一人。在學習能力搭配上,要先顧及到每一小組成員的能力搭配,做到強中弱合理搭配共同發力,然后才能實現小組之間的“勢力”在同一起跑線上。個性調和上要實現每個小組都是“不溫不火”,有熱有冷,有鬧有靜。
在這一點上,教師適時的協助和贊揚尤為重要。教師在班級中是最有向心力的引領。當在適時監督小組合作中發現某個學生形單影只或者表現不積極時,教師要給予協助和鼓勵,可以提一個小問題讓其回答,以吸引其他組員注意,讓其重獲關注與自信;也可以順著小組討論的秩序參與其中,恰當爭取機會給予小組成員中的被動參與者,激發其參與討論發言的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筆者分配小組以強弱搭配互補練習口訣的方式進行,過程中難免有的學生會在“接力”過程中掉鏈子,這時就需要老師適時的出現,站在該生身旁并半蹲到與其同樣高度,和著小組的節奏與其共同助力順利“接力”下去,如若屢次出現卡頓情況,教師便可以考慮將其與其他成員換一下位置,教師可以說:“現在我們大家換一下位置,再唱一遍乘法口訣好不好呀?”
三、協調好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做到有序公平均衡
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分工直接主導著小組合作的成效,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介于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得出,當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位置養成慣性思維或者是對老師的委任感到不公時,那么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之前的環節進展的即使再好,這一環節的大意失誤也總能使整盤“棋”難以勝算,功虧一簣。
所以教師要格外重視小組成員任務分工問題,筆者認為,不可否認的是班級中的學生是不乏“領導人才”的,但在小組成員分工上也不能總是對某個學生格外“器重”,要考慮到每個成員的心理感受。即使有的學生在某方面能力確實弱一些,那也沒關系,在小組合作中適當的給予鍛煉的機會,因為小組合作的進展最終還是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協助引導啟發對每位成員任務責任的完成都具有現實的規范指導意義。
例如在學習“時針分針秒針”一節時,教師先在課堂上用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們認識。接著便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開始老師指派能力稍弱的學生擔當小組長,負責畫出時針分針秒針,并畫出時間指向(任務較簡單),讓其他成員說出大概時間(這一環節以活躍氣氛為主)。一輪后,再讓表現最佳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并讓其安排小組成員任務,有畫的,有說的,并有最后總結的,自此進入小組合作正規模式。
簡而言之,要讓每位組員都有扮演不同“角色”的機會,搭建“雨露均沾”的小組分工合作平臺。比如簡單的“議題”可以留給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當組長,而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最后的總結匯報;而反之難度較高的討論則可以讓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當組長,因為這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理解更快,擔當組長時分配任務目標也更明確,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負責最后的總結發言,為的是留給他們足夠的學習理解時間,同時也更利于他們在組員眾議中取長補短,獲得進步。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育發展革新精神的重要體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具有典型性的“以生為本”教學開展方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高效教學目標的至上指引“法則”,而這一法則是沒有科目和硬環境限制的真理性存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就是學生本體上,教育者眼光的關注點所望之處都應該回歸到學生身上,以師者的育人慈愛之心去關愛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勢利導的開展教學,唯有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之路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