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在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學英語閱讀課中的學習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紐帶,合理、多樣的學習任務設計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做中學”。
【關鍵詞】中學英語;閱讀課;學習任務;問題與措施
【作者簡介】趙娜,吉林外國語大學。
聽、說、讀、寫作為英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讀在英語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閱讀更是被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在課時安排上更是多于聽、說、讀。對于閱讀教學,學習任務設計關乎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合理學習任務設計是幫助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梯,讓學生在“做中學”,更好的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王小芬,2018)。在本文中,將對中學英語閱讀課中的學習任務設計探討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進行探討,如下所示。
許多學者都對“任務”進行了定義,普拉布(Prabhu)認為,任務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要在己有的語言信息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某種結論。在英語課堂中,任務呈現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的任務都有其訓練目的,在本文中,我們將任務縮小在英語閱讀課堂中,主要指教師在閱讀課上設計的一系列學習任務。
1.學習任務單一。閱讀課在整個英語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真正的教學中,老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是總是過于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最常使用地方法就是讓學生略讀和精讀文章,并完成相應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是枯燥的,在不斷地重復中只會消磨學生的學習激情。
閱讀方法指導有利于學生在英語閱讀時有章可循。學生學會閱讀,就可以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周卉君,2016)。學習任務的設計實際上就是在教授學生如何學習英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應保證其多樣性,在每一個閱讀環節都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整體進行學習任務設計的同時,也可由大到小,在讀的過程設計活動,如略讀技能訓練、尋讀技能訓練、質疑和釋疑及概括技能訓、識別替代詞的技能訓練等。充分調動學生,由大及小,環環相扣。
2.閱讀任務設計分層不合理。閱讀學習是一個由淺層理解到深層探究的一個過程,那么在進行學習任務設計時也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忽略了支架的搭建,比如在學習一篇閱讀時,一開始教師就給出一個表格,要求學生邊閱讀邊完成表格的填寫。表格的完成屬于文章細節的理解,在學生初學一篇文章時,其還不具備對文章細節理解的能力。正確的順序應是先了解文章大意再探究文章中細節。
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習任務設計時也應考慮內在的層次性及邏輯性,建立合理的教學支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教學任務應是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或者說是學習的安全帶,一步一個階梯的引導學生從簡單對文章理解到最后的自我應用及創作階段。同時,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還需考慮學情。學情主要考慮班級的整體情況,做到學習任務的設計可覆蓋到班級大部分同學,學習任務設計層理合理化的同時教學效果最優化。
3.閱讀內容單一化。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與個性,在中學英語課堂中,閱讀的內容都較單一,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也為考慮到這一點,所有的學習任務均是針對課本進行設計,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在初中課本中,有一片閱讀是關于中秋節的,很多老師布置學習任務時均是圍繞中秋節,其實對于學生而言這是十分枯燥的,老師不妨課下要求學生查找一些國外的節日的資料,課上組織學生進行分享。
英語閱讀材料不可拘泥于教材,初中英語閱讀材料可以是配套教材的閱讀材料,也可以是從報紙、雜志中挑選的英語短文,還可以是英語繪本故事,甚至一些新聞材料也可以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同時,在選取閱讀材料時,需保證閱讀材料符合時代的發展,接近現實生活。閱讀材料一方面是教學的工具,另一反面也在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體裁多樣的英語材料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可以適當的文章內容進行拓展,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閱讀是一項基本的語言學習技能,也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及知識獲取的渠道。美國紐約州奧爾巴爾市小學《英語語言藝術課程說明》中指出:“閱讀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生能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意義的能力;也是一個復雜行為,一個學生需要主動參與和交流的復雜行為。”(轉引自柳士鎮、洪宗禮,2000)。閱讀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也是英語課程設置中的重點,因此在對中學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學習任務進行設計時應避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學習任務設計的多樣化及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語言及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小芬.淺談任務型閱讀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90-91.
[2]柳士鎮.宗禮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卉君.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多樣化設計[J].中學課程資源, 2016(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