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芹 袁蝶 陸晶晶 李鑫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新農合的實施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和大眾性,少數民族地區可能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新的問題,由此,我們深度剖析了我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新農合的現狀及主要問題,并從參與新農合少數民族群眾的角度出發,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合;少數民族;滿意度
一、研究意義
新農合的實施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和大眾性,在少數民族各地區可能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新的問題,因此新農合問題的特殊性和差異的研究就成為我們這一次的研究方向和目的。本次實踐走訪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深入鄉村及鎮,采用對村民實地采訪等方式,系統地了解當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狀況,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當地的實施情況,力爭全面真實地反映當地農村醫療體系的現狀并進行簡單的分析。本次的調查地是三江縣扶平村和丹洲島。扶平村是扶貧鄉村之一,丹洲島屬于旅游景點,兩者同屬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貧富差距對新農合的實施在其地域上可能存在差異,由此我們展開調查。
二、扶平村與丹洲島的新農合發展現狀
(一)調研方法及調查樣本情況
本研究采取以問卷調查為主,文獻研究為輔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在廣西省柳州市三江縣扶平村和丹洲島的兩個村進行,對兩個村的年齡在20歲以上的村民進行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有效率94%。其中,在扶平村發放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96%:在丹洲島發放50份,回收有效問卷45份,有效率為90%。
(二)新農合實施基本情況
1.扶平村和丹洲島的基本情況及新農合實施的基本情況。斗江鎮扶貧村共有598戶,共有壯、侗、漢、瑤、苗,人口2544人,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務農,還有一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于外出務工,并且扶貧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丹洲島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丹州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居住著苗、瑤、侗、壯、漢五個民族230戶人家,有1000多人,村民主要以開旅館、飯店,賣特產和經營果園為生,很少有村外出務工:丹洲島曾獲得“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廣西生態古城旅游村、廣西雙文明示范村、衛生示范村、柳州市“十大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
2.樣本戶的參合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項重大的社會保障工程,是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保障,推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對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參合率表示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對其新農合是否開展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們所發的有效問卷中,參合率均達到了100%。
3.樣本戶的醫療報銷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了大病統籌的政策,極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看病貴的問題,但是現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村民會由于一些原因,能報銷卻不去報銷,由表1可知扶平村樣本戶能報銷卻不報銷的比例高達32.5%,而丹洲島的這一比例也達到了25%,我們發現造成這一差異原因是:丹洲島的村民的生病率低于扶平村村民的生病率。在能報銷卻沒有報銷的樣本戶中,扶平村和丹洲島很大一部分村民表示,因為報銷金額太低,就不想報銷了:還有一小部分村民由于報銷手續麻煩而沒有去報銷:扶平村個別的村民是因為忘記了,等想起來的時候已經過了能報銷的時間。此外,現階段部分門診報銷要求必須在鄉鎮甚至市二級醫院治療才可以報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村民能報銷的范圍。
三、基于實地調查——丹洲島及扶平村的新農合認知度情況
新農合的實施效果和農民的認知度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根據我們的調查,扶平村中六成村民認為新農合有一定的幫助:丹洲島超六成的村民認為有一定的幫助,兩成的村民認為這大大解決了他們的困難。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將現有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建立全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此新制度下,我們調查了村民對醫療保障水平的滿意程度,從而比較新農合整合為城鄉醫療保險后,農民對新農合在醫療水平方面的滿意程度。滿意度情況由表2可以看出,農民對整合后的新農合的滿意程度層次不齊,丹洲島整體滿意程度比扶平村高。
(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差異
扶平村屬于斗江鎮,出入交通不便,村民看病需要到斗江鎮醫院,丹洲島雖然離三江縣城也遠,但是,丹洲島島上有醫療所,并且丹洲島是以旅游業為生,游客來往很多,交通較為順暢方便,藥品供求足。
(二)人口結構的影響
扶平村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民大多為老年人,老年人患病率高,而且行動不便,不愿到鎮上治療,并且報銷手續對老年人來說比較繁瑣。丹洲島人口結構分布均衡,患病率較低。
(三)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扶平村是貧困村,農民收入來源單一,大多以種植糧地為生,收入較低,每年整個家庭需支出的新農合保費相對過高,增加了村民的經濟負擔。丹洲島是三江縣的景區之一,村民大多開旅館、飯店,丹洲島經常開展促游活動,島上以“柚子節”聞名,加以少數民族的活動,常年吸引大量游客。丹洲島每戶每年從旅游得到的收入少則數萬元,多的有十幾萬元。我們從少數民族地區三江縣的扶貧村和丹洲島的滿意度程度分析。貧困村的健康狀況和老齡情況導致了扶平村對新農合滿意程度較低。另外,我們在扶貧村調查過程中,村民大多反映,保費增長增加了村民經濟壓力。新農合作為一個基本的醫療保障,作用有限,村民預想效果存在差異,導致新農合在該地的滿意程度不高,要想解決滿意度低的問題,就要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醫療基礎。綜上,貧富差距是滿意度低的主要原因。
四、建議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為更好地實施及進一步的完善居民醫療保險,本文有所側重的提出一些建議:
(一)注重醫療人才培養及醫療設施建設
在兩個調研地,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基礎醫療設施缺乏。三江縣斗江鎮扶貧村村里連基本的小診所都沒有,一旦生病需趕往幾公里外的鎮上進行醫治。而丹洲島小島上雖有基本診所,但藥物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缺乏,島民一般需乘船渡江之后再趕往縣城醫院。在公共衛生方面,當地政府應加大撥款,用于醫療設施的建設、醫療人才的引進、醫療器械的購買、救護設備的購置等,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
(二)實行梯度繳費與政府補貼
基于保費的問題,個別居民認為一律每人每年180元,有些家庭人口基數龐大,保費也將是一筆大開銷,尤其對于農民來說。實行梯度繳費對鄉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來說,有了更好的選擇。根據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成員身體健康情況,低保費低保額、高保費高保額。設立最低保費和最高保費供人們自由選擇。而對于一些家庭困難又需要高保額的家庭,政府給予相應補貼。例如新農合對于農民獨生子女戶、雙女戶和貧困家庭都相應補貼的情況。
(三)提高村民經濟水平
貧富的差距是部分落后的地區農民負擔不起保費的主要原因,農民收入來源單一,政府應該加大對落后鄉村的財政支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與建設落后鄉村,從而促進資源合理分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五、結語
本小組成員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多個少數民族的新農合發展現狀實地調研,進一步深入接觸農民,對當地新農合實施的現狀及農民各方面意愿了解分析。發現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相應的建議??偠灾?,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實現農民生存和就醫的平等權利,而且可以改善衛生條件,提高衛生服務保障制度,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的發展。相信我國的醫療保險事業會越來越成功。期待我國醫療保險水平的快速提升、基層醫療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人提到我國的醫療保險,都稱心,覺得這是一項惠民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