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門隱性課程,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存在。班級文化,通常是指班級內部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環境造就人才,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積極進步、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所在,具有凝聚、約束、激勵、同化的功能,結合高中生自身特點與成長規律,營造一個好的班級文化對其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主動地營造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使班級的主流文化與社會的主流文化同質,從而能促進高中生健康成長。那么如何去建設班級文化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班級文化育人的作用呢?
關鍵詞:文化氛圍;激勵;環境
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因此,本文從這兩個方面談談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點想法。
一、注重物質文化建設,讓學生愛上教室、愛上課堂
物質文化層面包括班級活動環境、設施、班級管理目標、主題班會等。
(一)堅持教室的功能性和實用性
教室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圣地,所以班風、學風、校訓之類的標語應張貼在教室里。教室的布置應突出莊重嚴肅、簡潔明快的特色,花里胡哨、沒有主題的布置是不可取的。同樣的,文化氛圍的布置要具有實用性。教室內,時鐘、宣傳欄、圖書角、德育欄等相關圖表是必不可少的。教室內還可安置一些柜子,用來存放班級里的一些公共財物,也可使教室整潔明亮。
(二) 堅持對學生教育的明確導向性和紀律約束性
校訓及學風是學校對學生綱領性的總要求,給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做人指明了方向,起到路標的作用。關于學校及班級給予學生的硬性要求,必須讓學生們抬頭可見,清晰了然。
(三) 堅持對學生行為的激勵性和審美愉悅性
將一些包含鼓舞,鼓勵性的標語口號寄寓在字畫條幅里?!皭圩约海鼝郯嗉墶薄罢f我應做的,做我所說的”這一類的文字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律自強的決心。
(四) 堅持發掘學生各項潛能,培養創新能力,建立創新思維
凡事離不開創新,讓學生慢慢變得有想法,且敢想敢干,在教室文化氛圍的布置方面也是如此。在教室文化氛圍的布置方面,教師也應像課堂教學一樣,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特點。班級中50名學生就可能有50種不同的想法,擇優而用,也是對學生極大的肯定。
(五)
主題班會、專題辯論會等傳統手段,也是對于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已經具備了一些借助互聯網和其他途徑搜集資料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快速成長,就如同一個新教師認真準備一節公開課一樣。主題班會辯論會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用學生們喜歡的形式達到老師想要的教育目的。我相信,一個有想法、有辦法的團隊一定能夠走得更遠,人生的發展也會更主動,更積極。
二、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團結協作,突出團隊意識
精神文化層面包括班級口號、班級宣言、班級精神、班級目標、班級道德、班級輿論、人際關系、班級風氣、班級制度和班級常規等的集合體。
(一)
精心設計班級口號(班訓)。班訓要突出做人做學問的本質。借鑒本校校訓“養善厚德,敬事務本”,我把班級的班訓定為“存善、求真、務實、創新”,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勵著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督促著學生形成一種理想的人格。
(二)
營造積極的班級文化精神,指努力營造班級文化中充分體現教育文化價值取向的精神。每當接手一個新班級時,我們都希望它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營造出一個積極的班級精神,讓學生們能夠在陽光向上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的核心與靈魂,要讓每個孩子在腦海里、行為上深深烙印上班級精神文明的體現;要使班級文化的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要努力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個角落都育人”。
(三)
建立好一個適合高中生的班規。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班風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嚴格的管理,但班規的制定要適合高中生的特點,凸顯出高中生的特色,讓學生們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都能有所發展。
(四)
實行新型班級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個體學生的主體意識。新型班級管理體制用“以人為本”的觀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能使每個學生都進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色,每個人都參與管理,同時也是被管理者,讓學生承擔一份應盡責任,行使一份管理權力,奉獻一份關愛之心。讓作為班集體主人的每個孩子都有極大的進取精神和工作熱情,在無形中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強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觀念,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發展。
(五)
培養班級整體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用集體的力量創造一個個鮮活有責任擔當的個體,這是作為教師的我始終要參與的一項課題。所謂“做經師易,為人師難”,我總在想,我是個不怎么聰明又不怎么成功的人,如何能讓學生信任我呢?答案就是“團結協作”。任課教師間的團結協作、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老師和家長間的團結協作,三種協作合并在一起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擦出美麗的火花。
(六)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班級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諸如,班級內部開展乒乓球比賽,籃球比賽,足球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合唱比賽,元旦聯歡會,個人才藝展示,電影欣賞,English
Corner(英語角)等等一些不太耗時耗力的小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原來內向的學生慢慢變得活潑大方了,班級凝聚力增強了,在學校組織的會操表演、籃球賽和合唱比賽活動中,全班同學團結一心,排練時的鼓勵聲、賽場上震耳欲聾的吶喊聲至今令人難忘。
然而,于我而言,塑造優秀的班級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琢磨和研究,用自身的言行逐漸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成習慣,最終形成個人的品質和素養。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學習鉆研,讓我對教育工作激情澎湃。雖然我做的實驗只是個例,還不夠系統完善。但對我來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重復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探索的路是艱辛漫長的,為了自己的理想,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盧妍宇.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2]汪樹林.班級文化建設的心理機制[J].教學與管理,2003(17).
作者簡介:
王瑞,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